回音碰壁後將僵硬的門板吹得吱吱吱響,大堂裏空無一人,石灰染的牆蠟得有些發黃,像是化了妝的戲子,分辨不清到底是何模樣。
牆邊一排整齊的是匠人駱老手工製作的竹椅,靠背處的題字已然模糊不清,隻剩下了印子,隱隱約約還能看見一兩個半邊的字,似乎是“江南好,風景舊曾諳”的江南二字,光滑的扶手仿佛抹了蠟似的,一點都不糙。
雖然椅子破的猶如年老色衰的老人,但坐起來還是很舒服的,可見手工製作的技藝高超,可惜全村隻有駱老一人會做,傳統的手藝也快失傳了。因此,劉村、越門的竹椅生意都是駱老一人來做,小的椅子三十五元一把,中檔的椅子五十元一把,早年間駱老的椅子幾乎把全村都竄門竄了個遍。
有的爺爺輩兒,有的兒孫輩兒,還有的就是現在的,名聲在村莊之間流傳。有時有外鄉人趕來買椅子,一問椅子哪兒買?大夥兒如出一轍地回應,“椅子嗎?喏,俺們這兒隻有駱老會這手藝,他在……”
隨之而來的是大量的買椅子的人俗稱買椅人,起先大夥兒都高興,誰知駱老不高興了,一問才知道,有人想出高價想雇傭他批量生產竹椅,駱老一想,“乖乖的,這以後鄉親們可就沒有椅子坐了!”之後呀,駱老就立了一塊門匾,門匾上刻著“竹椅隻供劉越,其餘不賣!”
呀嘿,這可把買椅人給整蒙了,買椅人拉人就問:“夥計,你們這村兒咋不賣竹椅了啊?還有那劉越又是哪方人士?您給說道說道。”
於是,這夥計看著買椅人細細道來:“劉越不是哪方人士,是我們村莊,你瞧以這石橋為界,村莊分為前後兩個部分,前部分是越門,後部門是劉村,隻供劉越的意思就是隻賣給咱們自己村莊的村民。”
頓時,買椅人不解了,剛想問,夥計仿佛是買椅人肚子裏的蛔蟲一樣打斷了他,又接著說:“這樣,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