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林老師說死者的心理完全符合矛盾心理和偏差認知,我迫不及待地問著。
“基本符合,死者的種種行為都表明他有自殺心理,比如說衝動行為,這種心理多見於青少年。死者張祥是大學生也就是青少年,而青少年的自殺意念常常在很短的時間內形成,通常會因情緒激動而導致衝動行為,一想到死馬上就采取行動。”
聽著林老師的話,我想起了死者身上的淤傷和一些煙頭燙傷的痕跡。
“死者身上的傷痕有新有舊,這表明死者是長時間受到虐待的,這和您所說的短時間形成有矛盾嗎?”
“我所說的短時間形成指的是產生自殺的念頭,還有就是產生自殺念頭到付諸行動的時間間隔,並不包括造成他自殺的因素形成時間。”林老師解釋道。
我和小雅不約而同地點了點頭。
“那關係失調指的又是什麽呢?在死者身上同樣能找到嗎?”
小雅將法醫工作服的外套脫了下來,折疊好搭在手上,這封閉的房間實在太熱了。
“有!這個跟死者張祥是留守孩子有一定的關聯!關係失調,一般是指自殺者大多性格內向、孤僻、自我中心,難以與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際關係,和周圍人關係處於不正常或異常的狀態。
這種心理多見於長期留守的兒童,甚至於青少年,就比如說張祥。當缺乏家庭的溫暖和愛護,缺乏朋友師長的支持與鼓勵時,常常感到訪徑無助,最後變得越來越獨,進入自我封閉的小圈子,失去自我價值感。”
“特別是張祥這種一來缺乏父母的關愛,二來長期收到虐待和欺負的孩子。這種孩子的心理很容易扭曲,而這些人群中,自殺是其中一種結局,另外一種就是走上極端的違法犯罪的道路!”
林老師結合張祥的實際情況給我和小雅普及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