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唐滅亡於幹旱
一群穿梭於水泥叢林的現代人,用精密的儀器,分析一塊78000歲的“石頭”,以此追逐季風的強弱,並揭開一個1000多年前的謎底——中國最輝煌的大唐盛世因幹旱而滅亡。
這當然不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它取自廣東省湛江市西南部的湖光岩瑪珥湖。在這個14萬年前火山爆發形成的湖泊中,沉積著60米厚的火山泥,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氣候環境信息,是寶貴的“天然年鑒”和“自然檔案”。
研究人員表明,通過岩芯樣品的磁屬性和鈦物質,可以揭示東亞古代冬季季風強度。而這,直接影響了一個朝代的興衰。
他們認為,公元751年唐朝軍隊與阿拉伯大軍激戰於中亞重鎮怛邏斯,唐軍大敗,此後唐朝開始衰落,這恰好處於季風異常的少雨幹旱期。長期幹旱和夏季少雨導致穀物連年歉收,激起農民起義,並最終導致唐朝在907年滅亡。
通過同樣的方法,還發現了另一個驚人的秘密:同樣的氣候變化也曾在中美洲出現,公元9世紀左右,加勒比海地區出現了持續100多年的幹旱,著名的瑪雅文明也因此消亡。
學者研究表明:唐朝興衰與氣候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唐朝統治的300年中,大雪奇寒和下霜下雪的年數都比較少,冬天無雪的年數竟達19次之多,居中國曆史上各朝代之冠,屬於中國曆史上的一個溫暖期。“木棉花開錦江西”,說明唐代成都有喜溫暖的木棉生存。隨著氣候變得溫暖,加上一些人為的因素,唐朝傳統的農牧業界線北移,這使唐朝的邊防有了當地的給養支持,軍事防禦更穩固,北方遊牧民族也不敢輕易南下。
公元751年唐朝軍隊與阿拉伯大軍激戰於中亞重鎮怛邏斯,唐軍大敗,此後唐朝開始衰落,這恰好處於季風異常的少雨幹旱期。長期幹旱和夏季少雨導致穀物連年歉收,激起農民起義,並最終導致唐朝在907年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