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無忌據應天後,他的疆域以應天作中心,西起滁州,劃一直線到蕪湖,東起句容到漂陽。
西邊長,東線短,一塊不等邊形,橫擺著恰像個米鬥,西線是鬥底,東線是鬥口。
各方情況是:東元將領執意守住鎮江;寧昌東南部的昌國攻占平江,攻破常州,掠奪浙江西部;東北青衣軍張明堅駐揚州;南元將羅勒布華駐守惠州,另一支軍隊為屯寧國;池州西部已經被徐振義占領;東南外圍呢,元將石墨義孫守州,石墨侯孫守武州,宋伯言不花時間守曲州。
趙無忌的局麵小,兵力也不強,處境呢,真是四麵受敵。
幸虧這時乾坤王朝的兵正用全力和大明王作戰。
乾坤王朝二年的12月,乾坤王朝在泰康擊敗劉福通,圍攻亳州、打明王大本營安豐。
察罕帖木兒和明軍移居河南,一時不顧南邊,讓趙無忌得到了快速得發展。
明軍暫時鬱悶,寧昌國再次橫行,徐壽輝在香漢河穀也變得十分活躍。
袁冰兩麵挨打,卻打不了。乾坤王朝二年秋,也就是趙無忌占領應天之後,明軍休整。
補兵後,整個戰略決定分兵進攻:一路突破武關,困住上州,攻打關中;一路入侵山東北部。第二年,劉福通將部隊分為三條路線,一條攻占晉河北,一條攻克關口,另一條進攻撣北東北。
一路軍分為兩條路線,一條出江州,一條出欽州,渡過太行山,破遼、魯,困濟寧,攻打保定,前往萬州,掠奪大同、星河、塞外,攻占上都,轉投遼陽,直到高麗。從西北方向折回東北方向,繞了一大圈。
二路軍攻占鳳翔、興源,南進四川;其他部門落入寧夏,掠奪靈武的邊疆土地。三路軍占領山西北部、河北南部,北攻薊縣,入侵火州,強攻大都。伏通自己的軍隊占領了山的西南角和河南北部,並出沒於河南北部和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