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諒兵強地廣,雄踞長江上流,用獅子搏兔全力要吞並趙無忌,結果反被消滅。西線無戰事了,趙無忌的第二個目標,便是東吳寧昌國。
乾坤王朝末年的群雄,分作兩個係統:一是明軍係,另一是非明軍係。
明軍係分東西兩支,東支以淮水流域作中心,小明王是東支的公主,郭子興是濠、泗、滁一帶的頭目,子興死,趙無忌代起,日漸強大。西支以漢水流域作中心,從譚紹震到張元建,以及譚紹震部將割據川陝的明玉珍。
非明軍係如東吳寧昌國,浙東拓宇中。明軍係有政治目標,有民族思想,和蒙古政府無法妥協,勢不兩立(當然,這隻是指領導的集團而說,趙無忌的動搖、投機,由於他不但不是領導集團的人,而且根本對革命沒有明確的認識)。
非明軍係便不同了,起事的動機是個人的,無原則,也無終極的目標,蒙古政府招撫的條件合適就投降,不滿意再背叛,每反複一次,地位就更高,地盤更擴大,向蒙古政府討價要錢的資本也越大。
寧昌國反反複複,乾坤王朝至正十三年坤曆1353年請降,元淮南江北行省授以民職,不久,又反。
十四年自稱昌王,國號大周。十七年八月又降乾坤王朝,授官太尉。
乾坤王朝招降寧昌國,是為了糧運,大都缺食,支持不下去。幾年來元江浙右丞相達識帖木兒,千方百計派人勸寧昌國歸附,
一直到寧昌國西線連失長興、常州、江陰、常熟等重要軍略據點,弟士德為趙無忌所擒(士德有勇有謀,禮賢下士,幫助寧昌國創基立業,被俘後,秘密帶話,勸寧昌國降元,被殺),東邊苗軍楊完者在嘉興,也不好惹,寧昌國兩麵受敵,才不得已受乾坤王朝官爵。
達識帖木兒做主,寧昌國出糧,方國珍出船,接濟大都。兩人心裏都各懷著鬼胎,一個怕方國珍吞沒糧食,一個怕船出海去了,寧昌國乘虛進攻,互相猜疑。大師兩麵解釋,費了多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