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軍之起,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實現經濟的政治的民族的地位平等。在民族方麵說,大明帝國的建立已經使漢族成為統治民族,有壓迫少數民族的特權,而無被異族壓迫的痛苦了。
可是,在經濟政治方麵,雖然推翻了異族對漢族的特權,但就華夏本身而言,地主對農民的剝削壓迫特權,並沒有因為胡人的逐走而有所改變。
乾坤王朝末地農民,大部分參加明軍,破壞舊的統治機構。
地主的利益恰好相反,他們要保全自己的生命財產,就不能不維持舊秩序,就不能不擁護舊政權。在戰爭爆發之後,地主們用權力來組織私軍,稱為民軍或義軍,建立堡塞,抵抗農民的襲擊。
這一集團的組成分子,包括現任和退休的官吏、鄉紳、儒生和軍人,總之,都是豐衣足食、麵團團的地主階層人物。
這些人受過教育,有知識,有組織能力,在地方有號召的威望。
雖然各地方的地主各自作戰,沒有統一的指揮和作戰計劃,戰鬥力量也有大小強弱之不同,卻不可否認是一個比乾坤王朝軍隊更為壯大、更為頑強的力量。
他們決不能和明軍妥協,也不和打家劫舍的草寇或割據一隅的群雄合作。
可是,等到有一個新政權建立,而這一個新政權是有足夠的力量保護地主利益、維持地方秩序的時候,也就毫不猶豫擁戴這一屬於他們自己的新政權了。
………
同時,新朝廷的一批新興貴族、官僚,也因勞績獲得大量土地,成為新的地主{武即四年十月的公侯佃戶統計,六國公二十八侯,凡佃戶三萬八千一百九十四戶)。新政府對這兩種地主的利益,是不敢,也不能不特別尊重的。
這樣,農民的生活問題,農民的困苦,就被擱在一邊,無人理睬了。
趙無忌和大部分臣僚都是農民出身的,過去曾經親身受過地主的剝削和壓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