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拜見教主大人

第69章 晚年悲哀

趙無忌的智力特別高,而且擅長於使用計謀,並且看得遠,見得地方也多,遇到事情能夠當機立斷,更善於接受好建議,不自以為是。

統一天下以後,和群臣有一番檢討的話,趙無忌說:“我生在天下大亂的年頭,被迫投軍,原不過是為了活命。

過了河,隻見這群支軍的士兵,叫主帝,搶房子,都不像。內中寧國昌和張元健最強,寧國昌有錢的地方,張元健軍力雄厚,我沒有什麽可誇耀的,就靠不亂殺百姓,說算數,努力,和大家一起努力,賺這個基礎。

當初夾在吳漢兩大勢力之間,寧國昌特別逼近,有人主張先攻東吳,我的看法是張元健是誌嬌,寧國昌是小的,誌嬌好命,要爭取主動,小的沒有長遠的打算,總是被動的,所以決定先攻打張元劍。

水陽湖這一場決戰,寧國昌果然不能出姑蘇一步,和張元建呼應。假使當時先攻寧國昌,浙西堅守待援,張遠建一定空國而來,我便被迫兩線作戰,腹背受敵了。

兩個都吃掉以後,舉兵北伐,之所以先取山東,次下河洛,止住潼關西進之勢,不急攻秦隴,是什麽道理呢?

因為帖木兒、李思齊、張四道都是百戰之王,他們絕不會輕易認輸,而士兵們的西攻正好促使他們團結起來抵抗,一時占不到便宜;還不如出其不意,直接拿下京城,徹底消滅,再往西走,張立旺聽命,不戰而勝。

然而,要戰鬥到最後,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假設不拿北平與關中軍決戰是雙線作戰態勢,很難說是贏是輸。"

盡量避免兩線作戰,機動地爭取主動,敏捷地運用對方弱點,轉變形勢,集中兵力使敵人處在被動地位,知己知彼,在戰略上是完全成功的。

在另一場合,趙無忌又慢慢的說:“乾坤王朝末年,人君安逸不管事,臣下跋扈不聽命,胡亂花錢,想盡主意剝削,水旱災荒,年年都有,鬧得天怒人怨,到處反叛,群雄角逐,割據地方。我沒有辦法,為了自救,才參加明軍;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