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失蹤的柴火
1966年、1967年、1968年三屆初、高中畢業生,合稱“老三屆”,這些學生離開學校之後,基本都當了知青,白旗是最早的那一屆。那年高中畢業就鬧起了“**”,他和“小地主”、陸軍三個人,由於家庭成分不好,一不能進工廠,二不能參軍當兵,隻能響應號召,到北大荒參加生產建設兵團開荒耕地。白旗管種地不叫種地,自嘲地稱為“修理地球”。
白旗在體校練過幾年武術,膽大主意正,自認為名字取得不好,投降才舉白旗,所以他很討厭人直呼他的姓名,總讓大夥兒叫他白勝利,說是姓白名旗字勝利,那些人卻起哄說你勝利了也是白費。
白旗是小地主等人的大哥。小地主大號朱向東,是個黑不溜秋的家夥,平時又懶又饞,好勇鬥狠,很講哥們兒義氣。陸軍則是個近視眼,平時愛看閑書。哥們兒之間叫名字習慣往小處叫,後麵加兒化音,叫成白旗兒、小地主兒、陸軍兒,但是不熟的人要這麽叫,他們可不答應。
相同的命運讓三個人成了難兄難弟,在前往北大荒的途中拜了把子。沒到北大荒之前,哥兒仨以為有田地鄉村,可以春耕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半軍事化的兵團還有機會打槍,想象得挺好。可到地方一看,眼淚兒差點兒掉下來,眼前的景象是“百裏無人斷午煙,荒原一望杳無邊”,蒼茫的濕沼澤地看不見盡頭,又有兔子又有狼。
這裏接近中蘇邊境,北宋時完顏阿骨打的女真部落在此漁獵為生,後金八旗也是從這裏發跡,龍興入關建立了清王朝,然後把這大片的荒野和原始森林保護了起來,打獵放牧種地都不允許,千百年來保持著古老蠻荒的狀態。20世紀50年代開始,有屯墾戍邊的兵團在這兒開荒,以師團連為單位,各有各的區域。
生產建設兵團是半軍半農,白旗等人參加了簡單的軍事訓練之後,被分在了西北方最荒涼的17號農場。說得好聽是農場,實際上連間像樣的房屋都沒有。地上掏了幾個洞打上夯土叫“地窩子”,睡覺就在這種地窩子裏,編製隻有一個班,每天的任務是挖渠排幹沼澤。由於中蘇關係惡化,北大荒的生產建設兵團都要裝備武器,所以除了鋤頭、鏟子之外,還配發了幾支步槍和少量子彈。生活條件極其艱苦,最可怕的是附近還有狼出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