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自殺的診療方法中有一套叫合理情緒療法,方宙認為是眾多方案中一套實用且有效的方法。它的基本理論模型叫“ABC模型”:
A是指誘發性事件;
B是指個體在遇到誘發事件之後產生的相應的信念,即他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
C是指特定情景下,個體的情緒及行為所造成的結果。
通常人們會認為,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是直接由誘發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發了C。但ABC理論則指出,誘發性事件(A)隻是引起情緒及行為反應的間接原因,而人們對誘發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釋(B)才是引起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的更直接原因。
比如青少年出現戀愛心理問題“失戀”了(A),產生的悲傷、痛苦、抑鬱、絕望等不良情緒會使當事人的心理受到很大傷害(C),喪失生活的熱情(C),感到“一無是處”、“滅頂之災”(B),沒有人愛他們或沒有人要他們(B),會產生被遺棄或完全遺棄的感覺(B),覺得活著沒有意思(B),有這麽多不合理的信念(B),自殺的悲劇就會順勢而發了(C)。
ABC模型的指導意義在於在開導自殺者的時候,不是一味地圍繞著誘發性事件(A)去勸說自殺者不要自殺——有時提起次數過多,反而加重自殺者的自殺意圖,而是從自殺者對誘發性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B)著手,切斷、改變、糾正他的偏激、極端的想法、理念,這樣才能達到他不往自殺的方向走(阻斷C的發生)。
但誘發性事件(A)的清楚界定很重要,否則在跟自殺者溝通B的時候就像隔靴搔癢,無法切中要害,最後還是不能阻斷C的發生。
到目前為止,方宙還沒有確切掌握導致蕭航自殺的誘發性事件(A),而跟蕭航的第二次會麵已經開始了,不過今天方宙希望蕭仁達和廉衛華都不在場,所以他說:“兩位,我有個建議,今天的談話,你們能回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