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街分上下兩段,上街開設了30多家古董店。這裏的古董店賣的東西非常雜,與其說是古董店,不如說是舊貨店。
最近城市搞拆遷,大量舊物湧出。這裏的店老板白天就活躍在各個拆遷現場。誰家在搬東西,就衝進誰家。什麽舊物都收。
舊書、舊紙張、舊陶瓷、舊酒瓶、舊台燈、舊收音機、舊鍾表等所有的生活用品都收。
甚至是別人打算不要的鳥籠、米老鼠娃娃、芭比娃娃和舊皮包、舊鋼筆、舊電話等賣破爛都沒人要的東西,也會收過來。有的進行一下翻新,有的直接收過來就賣。當然,價格要比收的時候,翻上數十倍甚至上百倍。
所以,這裏沾上點舊的邊的物品應有盡有,也不知道誰會買。雖然不至於到“一般不開張,開張抵三年”的地步,但一件物品的利潤,最少抵旁邊小吃街店3天的流水。
孫瑤對這裏非常感興趣,每家店都進去看很久,每件商品都認真的細看,有時候還會問店家,東西的出處。
有些老式收音機和老式相機之類的,孫瑤還會打開試試,這些東西比孫瑤的年紀都大,也不知道為什麽孫瑤懂得怎麽使用這些東西。
在一家大一點的店鋪,孫瑤駐足的時間特別長。孫瑤和店家討論老物件的當年曆史的時候,張曉峰完全插不上話。這時,張曉峰隻恨自己前世不是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
孫瑤見張曉峰有迷惑的神態,就解釋說:
“你別覺得這些舊的手表、收音機、縫紉機和黑白電視之類的,現在看不起眼。在當年可是結婚“三大件”必備的。隨便一兩樣物件放在當年,可是影響到很多人一輩子姻緣的。”
“這個我知道,我其實有時候有點羨慕那個年代的人,容易滿足,大家心態也平和,學習工作都很有序。”張曉峰讚同道。
“是啊,我發現這裏大東西、好東西不多,但這些小東西、小擺件還是很有意思的。雖然它們作為日用品已經退出了生活舞台,而作為家庭裝飾,卻有一種獨特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