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那時,日漸衰老、精力不濟的大唐皇帝李隆基,越來越厭煩處理朝廷政事,遂委托宰相李林甫等親信大臣,主持大唐朝廷大局,協助處理政事。
奸相李林甫,本就是一個利欲熏心、貪戀權勢之人,見此大喜,正好借機攬政,排斥異己。
李林甫十分擔心朔方鎮節度使王忠嗣等戰功赫赫的著名藩鎮邊關大帥,會奪去他受到的寵愛和手中掌握的巨大權利。
為了鞏固自己的相位,李林甫千方百計地要杜絕,像朔方鎮節度使王忠嗣那樣的文武兼備的邊關大帥,入朝為相的機會。
李林甫揣摩李隆基猜忌製約文武權臣的心理,於是就向李隆基建議,請求皇帝任命蕃將,擔任邊關大帥,以便剝奪、製衡藩鎮漢將的權力。
李林甫的建議,似乎很有見地,理由貌似也十分充分有理。
蕃將既熟悉邊疆異族的生活和戰鬥習俗,又勇猛善戰,可以使大唐朝廷,更好地完成開拓疆域的大業。
好大喜功的李隆基,遂認為李林甫言之有理,打算立即放手,任用蕃將,去擔任邊關大帥,接替漢將們的權力,以製衡漢將。
李隆基作出這一決定時,剛剛被朝廷任命為平盧兵馬使的安祿山,很快就把握住了這千載難逢的機遇。
李林甫此舉,固然是為了鞏固他自己的權位作想。不過,另一方麵,也同時透露出了李林甫認為蕃將不過是一介武夫,對蕃將們的那種極度的輕蔑之情。
李林甫認為,胡人絕對沒有資格,去擔當朝廷的大任,甚至擔任宰相要職。
所以那時,宰相李林甫與藩鎮大將安祿山之間的關係,就顯得相當微妙起來。
安祿山初見李林甫的時候,仗著李隆基的恩寵,他的態度相當傲慢。
安祿山的言行舉止,大大咧咧,對人相當不恭敬,根本就沒有把宰相李林甫,看在自己眼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