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了幾個月的扯皮和妥協,1919年五月七日凡爾賽條約傳到了德國。《凡爾賽條約》共分15部分,440條。根據條約規定,德國損失了10%的領土,12.5%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包括德屬東非、德屬西南非、喀麥隆、多哥以及德屬新幾內亞),16%的煤產地及半數的鋼鐵工業。
在1918年11月11日停戰時,就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給法國,恢複法國在普法戰爭前的疆界。
北石勒蘇益格經過公投,回歸丹麥。
承認波蘭獨立,並給予波蘭海岸線。把原屬波蘭的領土歸還,包括西普魯士、波森省、部分東普魯士及部分上西裏西亞;東上西裏西亞予捷克斯洛伐克。
但澤由國際聯盟管理,稱為但澤自由市。
割讓尤本及薩爾梅迪給比利時;克萊佩達地區給立陶宛(1923年)。
薩爾煤礦區由法國代管15年,然後由公民投票決定其歸屬。
德國承認奧地利獨立,永遠不得與它合並。
承認盧森堡的獨立。
歸還在山東的權益給中國;但後來因為二十一條的關係,則轉交到日本。這觸發了五四運動,拒簽《凡爾賽和約》。中國於1919年宣布與德國的戰事結束,並於1921年與德國另簽和約。
所有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分配。
萊茵河西岸的領土(萊茵蘭)由協約國軍隊占領15年,東西岸50公裏以內德軍不得設防。
陸軍被限製在100,000員以下,並且不得擁有坦克或重型火炮,取消德軍總參謀部的設置。
海軍員額限製在15,000員以下,船艦方麵隻能有6艘排水量10,000噸戰列艦、6艘巡洋艦和12艘驅逐艦,並不準擁有潛水艇。
不得組織空軍。
不得進出口武器。
不得生產、儲存化學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