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帝國在前進

第二十八章 幫助

其實,希特勒早已預料到這場經濟危機會給他帶來大好機會。德國人民的災難,不但沒有引起他的同情,相反,在那個時期最黯淡的日子裏,當工廠停工、工人失業、物價暴漲、人民無法生活下去的時候,他居然在納粹黨的報紙上這樣寫道:"我一生中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麽舒坦,內心感到這麽滿意過。因為殘酷的現實打開了千百萬德國人的眼睛。"他的同胞的苦難,不是他要浪費時間來表示同情的事情,而是他要冷酷地立即把它變成在政治上支持他自己野心的力量。

經濟危機給共和政府帶來了嚴重的困難。德國最後一任社會民主黨總理、支持魏瑪共和國的各民主黨派聯合組成的最後一屆政府的首腦赫爾曼·繆勒,由於各黨派在失業保險基金問題上發生的爭吵,於1930年3月辭職。繼任的是天主教中央黨議會領袖海因裏希·勃魯寧。勃魯寧在戰時是一個機槍連的一名上尉,曾獲得鐵十字獎章,他在國會中表示的保守穩健的觀點頗得陸軍的好感。他希望在德國能夠恢複穩定的議會製政府,把國家從越來越蕭條的經濟恐慌和政治混亂中拯救出來。他在這樣努力的時候,不知不覺地卻為德國資產階級民主政治掘了墳墓,從而無意中為阿道夫·希特勒的上台鋪平了道路。

苦難深重的人民要求擺脫他們的困境。千百萬失業者要求工作機會。小店主要求得到幫助。上次選舉後達到投票年齡的400萬左右的青年人,要求至少有個能謀得生活溫飽的前途。希特勒在一次旋風式的競選運動中,向這些千百萬處境困難、心懷不滿的人們提出的保證,在他們看來,似乎給他們帶來了某種程度的希望。希特勒保證,如果他上台,將使德國恢複強大,拒付賠款,撕毀凡爾賽和約,肅清貪汙,迫使金融巨頭就範(尤其是對待猶太人),一定要做到使每個德國人都有工作和麵包。那些絕望、饑餓的人,不僅希望得到救濟,而且也希望得到新的信仰和新的神,對於他們來說,這種保證不是沒有效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