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若愚,咱家聽說你一直在獄中喊冤,聲稱自己不是閹黨,還與魏忠賢等人不兩立……”
進了牢房,王承恩一直打量著劉若愚,饒有興趣道,“咱家聽到閹黨餘孽中,你是最有死相的一個,你早年拜入魏閹門下,一直是心腹,壞事全幹過,如今還不坦白交代,想把水攪渾,趁機為自己脫罪麽?別癡心妄想了!”
劉若愚還在納悶為何給他換成單人牢房,當見到王承恩的刹那,他幾乎要奔潰了。
王承恩如今是大明第一太監,他自然代表皇帝而來。
給他換成單間,並派親信來監,不可能為處死他而設置,因為他還不夠這個格。
那······劉若愚腦袋相當靈泛,瞬間就嗅到一絲曙光。
“王公公,犯官實在比竇娥還冤哪!”
嗅到機會,劉若愚聲淚俱下辯解道,“王公公也知道,犯官原本叫劉時敏,生於萬曆十二年的南直寧遠,是官宦世家,萬萬不會做依附魏閹之事······”
劉若愚充分發揮機智,把所有對自己不利都往魏忠賢身上推。
“······天啟年間,魏忠賢專權擅政,大肆打壓異己,培養自己親信,當時司禮監秉筆太監李永禎就是他第一心腹,但這個奸賊卻害死了我······皆因犯官博學,且寫的一手好字,就被李永禎提攜,在內直房經管文書。”
“這是沒辦法拒絕的事,魏忠賢勢大,人稱九千歲,反對者如楊漣都死無葬身之地,犯官位卑勢低,隻能聽之任之。”
“盡管有這一層因素在,但是犯官卻非閹黨一係,非但不是,還受魏忠賢的猜忌,做什麽事都避開犯官。”
“犯官看不慣魏忠賢等人的作為,然人輕言微,對他們的跋扈無力阻止,隻能選擇視而不見。然犯官心中一片光明,總想有一天送他們上刑場,也就在那時,犯官改名若愚,借此二字時刻警醒自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