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遊客不斷提出的質疑,定陵博物館隻好用水泥石灰製成了三口棺槨與周邊的隨葬箱展出,“文革”中遭砸毀,此為後來製成的展出品。
定陵博物館一經開放,遊客蜂擁而至,紛紛踏進這座將近四百年的地下宮殿,要親眼看一看那壯麗豪華的建築,一睹帝後的風采,領略一下古代陵寢的氣息。
遺憾的是,在這深達27米的地宮深處,他們看到的隻是一座空****的洞穴。後殿的玄堂上,盡管擺著三口巨大的棺槨,但卻不是金絲摘木製作,而是用白灰和水泥的複製品。朱紅色的棺槨散發著油漆的氣味,像是司空見慣的躺櫃,靜靜地擺在遊人麵前。遠古的氣息**然無存,現代化的意味卻充溢著整個玄宮後殿。不少遊客都滿懷失望地問道:“皇帝皇後的原棺原槨哪裏去了?打開地宮的時候不是還在嗎?”
可是,現在卻消失了。
頗具戲劇性的是,它的消失和定陵博物館的成立,竟是在同一天進行的。
1959年9月30日晨。曾鏟下定陵第一揪土的民工王啟發,接到博物館辦公室主任的指示:“馬上就要開館了,既然複製的棺槨已經做好,原來的棺槨就沒用處了。你帶幾個人到地宮清掃,把那些棺木抬出來,好迎接領導來檢查清潔衛生。”
定陵地宮打開後,大部分民工已回村,隻有王啟發等幾位為發掘工作立下過汗馬功勞的人,留在博物館繼續工作。他接到指示,立即召集幾個職工,將宮中的棺木抬了出來。
“棺木放在那裏?”王啟發問主任。
主任將手習慣性地放在額下,作著沉思狀,沒有發話。
“是不是放在倉庫裏。要不下雨就淋壞了。”王啟發作著提示。
“你先回去,待會兒我再告訴你。”主任終於有了良策。
王啟發正在屋裏歇息,辦公室主任走了進來。“倉庫沒有地方,你帶幾個人把它扔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