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春,十三陵水庫工地繁忙異常。中共中央領導人毛澤東、劉少奇、朱德等,先後來到這一曆史性的並具有濃厚政治意味的工程參加勞動。
幾輛黑色牌轎車離開水庫工地,在明媚的春光中向陵區駛去。在這之前,定陵工作人員已接到電話:“毛澤東要參觀定陵地下宮殿,請做好接待準備。”
轎車穿過神道,先在長陵前停下。毛澤東、周恩來和幾位高級首長走下轎車,向長陵大殿緩緩走去。
毛澤東在長陵祾恩殿前休息
高大雄偉的祾恩殿,在麗日的照耀下發出燦爛的金輝,飛簷上的螭獸在翠綠的鬆柏和漸已泛青的花草襯托中,越發顯得神奇與鮮活。毛澤東深吸了一口春天的氣息,頓時精神振奮起來。他踏著堅硬而凹凸不平的方磚通道,大步向前。
“十三陵是個好地方,這朱棣也真是有些眼力。”毛澤東像是對身邊的周恩來,又像是自言自語地說著,踏上石階,走進祾恩殿。
毛澤東的目光先是在粗大的楠木柱上瀏覽一番,輕輕地點著下額。好像是在心中默數那些粗大的楠木柱的數目。然後抬起頭,默默地仰望著殿頂。當他邁出大殿門檻時,轉身對身後的工作人員說道:“好氣派的大殿……一個死人建這麽座大殿,有何益處?實在是勞民傷財。”
“畢竟是封建階級的生活觀嘛!”周恩來接過毛澤東的話題。
毛澤東不再言語,隨陪同人員登上長陵寶頂。他微微喘了幾口氣,把衣扣解開,掏出一支煙含在口中,點上火,狠勁吸了一口,噴出煙霧。毛澤東習慣地左手卡腰,右手夾住香煙,站在寶頂,麵對自西而東的河水,靜靜地望著。
工農紅軍改編成八路軍後,東渡黃河,建立晉察冀邊區,開辟了包括昌平平綏路以西地區在內的平西抗日根據地。進而以昌平十三陵和後七村為落腳點,創建了平北抗日根據地,打通了平西通往冀東的交通要道,使平西、平北、冀東三處抗日根據地聯成一片,形成了對日軍侵略華北的基地北平、天津的戰略包圍。日軍投降後,國共兩黨在這裏以河為界,河北為解放區,河南為國統區。經過近一年的對峙和爭奪,國民黨被迫撤退,共產黨走出十三陵,開始了對敵人的追剿。這段曆史,此時的毛澤東一定不會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