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菩薩不是神,不是上帝,不是一切的主宰者和操縱者,這是佛教思想與其他宗教思想最本質的區別。我們如果能回到兩千多年前的佛陀時代,就知道,釋迦牟尼佛原本是一國太子,因想要尋求根本的離苦得樂的解脫之道,才出家修行,最終修成了大智大覺,成就無上菩提道果”,佛教中的故事,老林信手拈來。
“因此,佛菩薩乃是覺悟的人,而人則是尚未覺悟的佛菩薩。因為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都能成佛,隻要我們通過精進修行,回歸到自然的本來狀態,我們的真心本性就會顯露出來,漸修無上,最終也能成佛悟道”,老林開示道。
那個麵向老林站立的年輕遊客,聽了老林的這番話,覺得很有道理,便由衷地點了點頭。
“所以,佛教思想是告訴我們向內求,去不斷地淨化自己的心,去除貪嗔癡慢疑等惡習,最終達到覺悟的狀態,與我們一味地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於外界的神或者上帝等一些西方宗教,是有本質的不同的”,老林最後補充說道。
這個年輕遊客感謝老林的開示後,便站到了一邊。
這時,那位腿有殘疾,拄著拐杖的遊客走近老林,說道:“佛菩薩度化世人,有沒有固定的‘身相’呢?”
“佛菩薩度化世人,並沒有固定的‘身相’,也沒有固定不變的方式和方法。他可能是寺廟裏莊嚴的佛菩薩聖像,可能是出家僧人,可能是自己的父母兒女、親戚朋友,可能是路上偶遇的陌生人,還有可能是山河湖海等自然環境,為的都是利及世人,使眾生因緣而得度”,老林的開示深入淺出。
我忽然發現席地而坐的老林,開示的時候,很像一尊佛菩薩。
“所以,一切對自己有恩,給我們提供方便,提供利益的人,乃至一切對我們有怨恨,處處刁難,甚至傷害我們的人,以及生命中出現的各種無常的人或事,無一不是在提醒我們,什麽是生命的真諦和輪回的本質。我們不應輕視所有人,輕視所有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而應以智慧去判斷,從內心深處生起‘出離心’”,老林繼續開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