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戰
那場內戰。
那場竊國新皇與前朝將軍的戰爭。
在戰爭結束後的多年裏,作為主將之一的邊俊弼,一直試圖寫下內戰史,以向後人解釋,趙琰是如何在幾乎毫無勝算的情況下,既有洛陽襄陽北蜀三地之圍堵,又蒙弑君屠臣之惡名,偏偏又遇上大量軍人逃跑投奔舊主杜路的頹勢,卻隻憑借著秦晉兩地,最終提三尺劍以布衣直取天下。常言道“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可一個暴戾的惡人,為何戰勝了仁義的英雄。讀到這一頁史書的後人們需要一個交代。
這段曆史不長,邊俊弼已經寫過好幾遍,每次寫完就燒,燒了又忍不住寫。
原因無他,是陛下不許任何人寫。
“杜路”的名字是帝國上下的禁忌,不僅口頭上噤若寒蟬,連任何紙牘上寫了的都需要銷毀。邊俊弼有時甚至懷疑,杜路是陛下最恨的仇人,所以才要他永遠煙消雲散,不留給後世一點痕跡。
那時幼帝被毒害的消息傳出,天下嘩然。趙琰自知已無任何退路可言,幹脆在紫微宮中公然踐祚。麵對著四方起兵,他不僅以重軍把守各個通往關中的險關要道,更是在徹底剿滅隴西勢力之後,將所有反對他的前良貴族押於長安集體斬首示眾,以此舉儆天下,徹底擺出占關中而敵四方的死戰之態。
而杜路還活著的消息,更像是一道驚天春雷,炸響了整個世界。
在權力的新一輪大洗牌中,西蜀武林再次選擇去追隨杜路。他們與杜路本就有著深遠的合作關係。兩年前,武林人士深受西蜀國君的迫害,於是暗中助力杜路攻打西蜀國,而杜路在事成之後,如約放出了所有入獄的武林人士,以其重諾和仁義折服了各路豪傑,從此建立起他在江湖中的深厚聲望。西蜀武林也成了廟堂之外支持杜路的中堅力量,不僅曾為杜路水戰造艦出力,更是在滅梁戰爭結束後,幫杜路接手看管了那七位張氏皇子,以防他被長安朝上的文臣集團和淑德太後抓到把柄。甚至這次杜路從苗寨得救,都是多虧了這群老友。如今眼看天下落入竊賊之手,而英雄蒙此殘害虐殺之冤,這群俠義的江湖人士又怎能坐視不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