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蘭亭序殺局係列全三冊

後記 可以卑微如塵土,不可扭曲如蛆蟲

寫小說是我少年時代的一個夢想,而當今日夢想成真,我已年逾不惑。

其間的跨度,是三十年。

人的一生沒幾個三十年,可見我這個夢,做得真的是有點長。

在這段漫長的時光中,我其實寫了不少小說,但都讓它們躺在了抽屜裏或電腦文檔裏,至今未見天日。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對自己的要求近乎嚴苛,總覺得它們拿不出手。而今,我終於讓這部小說付梓麵世,那至少說明,它在我自己的心目中屬於及格產品。

人到中年才完成第一部小說,從壞處來看,或許會少一些年輕人特有的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信馬由韁的**,但是從好處來說,卻可以調動半輩子的思想沉澱、知識積累和寫作技巧。換個角度講,我可以說為了這部小說,已經準備了整整三十年。如此“厚積薄發”,如此三十年磨一劍,想必挺符合當下流行的所謂“工匠精神”吧?

當然,我這麽說,意思並不是我從三十年前就開始為這部小說打腹稿或搜集資料了,而是說,我為自己儲備了駕馭這部小說所需的能力和各方麵“幹貨”,使我得以勝任這項工作,從而對得起萬千讀者。

《蘭亭序殺局》是一部曆史文化懸疑小說。細心的讀者應該能看出,它的對標作品就是當年曾風靡一時、大名鼎鼎的《達·芬奇密碼》。至今我猶然記得,當時讀到這本小說時的那種驚豔之感——一幅畫作背後竟然隱藏著那麽深遠、複雜和驚人的秘密,作者腦洞真大!

盡管我們都知道,所有的秘密和陰謀都是丹·布朗扯的,可人家就是扯得讓你服氣,扯得讓你懷疑那些東西都是真實的曆史。平心而論,《達·芬奇密碼》的故事並不算特別好看,情節有些套路,人物也有些臉譜化,但瑕不掩瑜——丹·布朗在西方曆史、文化、宗教,尤其是藝術史、符號學方麵的學識和造詣,以及把虛構的陰謀論嵌入曆史縫隙的本領,足以令人拍案叫絕、歎為觀止。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