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魂這個說法,在很多民俗故事中都出現過。不僅僅局限於我們國家,國外不少信奉輪回說的民族,也相信人類在去世後,魂魄會回到自己生前熟悉的地方。
隻不過,在我們國家,將回魂這一概念引申出來,製定出了一整套嚴格的回魂“製度”。譬如說,死者在死後的第七天才會回魂;又比如,死者回魂時,會從哪條路回來,會先經過什麽地方,還會“拜訪”家裏的誰誰誰,等等……
但實際上,根據靈真門的古籍記錄,以及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情況,回魂的過程,並沒有上述那樣嚴格。人類去世後,他的意識確實會脫離身體存在一段時間。根據死者生前的遭遇,這段時間或長或短。這時候,這份意識,就以靈體的形式而存在。它不像一個活著的人那樣有強烈的自我需求,而是像懵懂的嬰兒一般,隻有一個模糊的欲念。
比如,一個因饑渴而死的人,在死後,會成為人們常說的“餓死鬼”。此時,這份意識會充滿了對食物的渴望。在這份渴望的驅動下,它會不由自主靠近食物豐盛的地方。
我小時候就聽家裏老人說過一個故事。舊社會時期,某個地主剝削農民,害得他手裏的長工餓死了。後來,這家人就遭了殃,長工的魂魄糾纏在他家不走了。故事可能是想告訴我們,不要欺壓良民。但在我們內行人眼裏看來,這就是一個普通的餓死鬼尋找食物的故事——因為全村就這個地主家裏的糧食富足。
但回魂的時候,魂魄——也就是靈體,畢竟隻是靈體,常人是看不到的。靈體對於活人來說,最大的影響,是進入腦內,也就是意識層麵。突然一個哆嗦、突然的心跳加速、突然上氣不接下氣,這都是被靈體影響的結果。
我的一位朋友,在她的父親去世的那一瞬間,明明相隔千裏,她卻突然感覺到渾身不自在,乏力,似乎生了病,心跳加速,總感覺發生了什麽不妙的事。事後才知道,原來是父親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