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烹治大唐

第92章 秉燭夜談

“微臣不敢。”孟凡躬身下拜,看來自己這次可能又裝逼裝大發了。

李世民笑道:“你且說來聽聽,朕恕你無罪。”

“來人,給豐縣男看座。”

王德趕緊吩咐人,給李世民和孟凡各搬了一張低矮的胡床,中間再擱上一張長案。

君臣二人相對而坐,中間的案上被擺上了各色酒食。看來李世民是準備打持久戰。

孟凡見李世民如此堅持,隻得硬著頭皮,將那日與太子的一席談話,再次發揮。

“太上皇以武德二年製定的均田法,在如今這個時代,自然善莫大焉。那完全是因為,前隋與我大唐迭代之際,人口大規模死亡。微臣曾讀過史料,前隋大業年間,中國尚有人口四千餘萬。大唐建立之初,武德年間戶部的人口普查,便隻剩了一千二百萬。”

“中原人口十去其六,土地多而人丁少。均田之法自然暢行。”

“陛下繼承前代,所創立的租庸調之法,更是高明。不僅使耕者有其田,更使得大唐的土地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開發。”

……

大唐均田製規定,男丁二十歲以上者,均由國家授田百畝,其中二十畝為永業田,八十畝為口分田。該男丁死後,口分田要悉數歸還。官府依照授田紀錄,向百姓征收租庸調。

這租庸調,其實是三種不同形式的稅收。不論貧富,一率繳納定額的租庸調。

也就是說,不管你把官府分配給你的一百畝田種成了什麽樣子,每年所交的稅收,都是一樣多的,也就是按照你家的成年男丁的數量計算稅收,而不是依照你今年的收成。

當然,官府也規定了特殊情況,如遇災年,收成銳減,可免除租庸調。

這三種稅:每丁每年向國家繳納粟二石,稱為租。繳納絹二丈,綿三兩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稱做調。每年為官府服徭役二十天,便稱作庸。如果有特殊情況,服不了徭役,也可以物資或者錢帛代替服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