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對夫婦花了11年時間,看遍天下所有不孕不育醫院,才生育了個孩子。夫婦二人恨不得把心掏出來對待孩子。孩子兩歲那年的一個清晨,丈夫著急上班,出門前看到一瓶沒有蓋子的藥水。他囑咐妻子,記得把藥瓶收好。
妻子在廚房忙得團團轉,忘記了收起藥瓶。結果就是,她孩子被藥水的顏色所吸引,一口氣喝光了。這種藥水,少喝可以治病,多喝可以要命。男孩被緊急送往醫院,但仍沒有活下來。
妻子悲慟欲絕,她更不知該如何向丈夫交代。
很快,丈夫氣喘籲籲地跑來,得知孩子已沒了,發出根本不是人類的叫聲。可當他看到一旁精神極度萎靡的妻子時,他拉起妻子的手,低聲說道:“I love you, dear! ”(親愛的,我愛你!)
我們已無從知道他妻子到底什麽反應,因為故事就此結束了。
這個故事很可能是胡編的,我敢肯定,很少人在麵對故事中男主人公的境地時會說出那句話!
為什麽有人胡編這個故事呢?因為它要證明一個概念:Preset behavior,翻譯成中文就是“前攝行為”。所謂“前攝行為”,就是要人反過來控製局麵,而不被局麵所牽製!
胡編故事的人解釋說:做丈夫的因為兒子死亡已成事實,再多的責罵也不能改變現況,隻會惹來更多的傷心,而且不隻自己失去兒子,妻子也同樣失去了兒子。所以,就該反過來控製局麵,而不被局麵所牽製!
王陽明說:
凡人言語正到快意時,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氣正到發揚時,便翕然能收斂得;憤怒嗜欲正到騰沸時,便廓然能消化得: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
這是王陽明的“前攝行為”。它告訴我們,控製局麵的最好方式就是止於至善,也就是良知所指定的那個關鍵點。唾沫橫飛時,看到別人露出厭煩,能馬上收嘴,這就是致良知;意氣風發,恨不得把尾巴翹到天上時,能快速不露痕跡地收斂,這就是致良知;憤怒得如同炸藥被點燃時,能春風化雨般將怒氣化解於無形,這更是致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