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知行合一王陽明(全五冊)

二、靜坐:獨處時的自我管理

人類史上有兩種哲學家,一種是不停奔走,向各種各樣的人和物請教、傳播自己的學說,比如柏拉圖。另一種是不喜歡走遠路,隻是安靜地坐著,從自己心坎上說起,比如中國理學的大師們,王陽明也是其中之一。

我們都知道,想讓自己忙碌多年的心靜下來其實很難。所以靜坐有很多門道。

首先要有個好環境,這個環境應該不受外界幹擾,非常安靜,如此才能比較容易靜下來;其次,要將身體安放好,也就是靜坐的姿勢。坐姿可有很多種,盤坐、立坐皆可。佛家和道家喜歡用盤坐。立坐就是“正襟危坐”:雙手平放膝上,背挺直,全身放鬆。王陽明心學用的是此法。最後,調整呼吸。不能張著嘴,應純用鼻呼吸,一麵呼吸,一麵數呼吸的次數,最後讓呼吸平穩。

做好這三件事後,王陽明說:

教人為學,不可執一偏。初學時心猿意馬,拴縛不定,其所思慮,多是人欲一邊。故且教之靜坐,息思慮。久之,俟其心意稍定,隻懸空靜守,如枯木死灰,亦無用,須教他省察克治,……將好色、好貨、好名等私,逐一搜尋出來,……才有一念萌動,即與克去,斬釘截鐵,不可姑容與他方便。

王陽明要人靜坐有兩個步驟,第一步是“息思慮”,也就是讓自己的心進入空寂境界。讓心空,佛家和道家會念口訣,儒家沒有口訣,但“天人合一”“陰陽變易”“貴和尚中”“知行合一”都是最好的口訣,念口訣時須念念相隨連綿不斷。如此可取得以一念代替萬念的作用,時間一久,自然入靜。

如果僅停留在此,那就是枯禪。所以有第二步“省察克治”,先省察哪些是私欲,良知會幹脆地告訴你答案:好色、好貨、好名都是私欲。然後是克治,以前有這些私欲不要緊,現在我就把它滅了,斬釘截鐵,絕不姑息。當然,不能總盯著這些私欲不放,還要想天理。堯舜氣象,仁、義、禮、智、良知,這都是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