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路以為繁榮商貿,二為打通兵路,朱顯波知道,大明朝廷的官員們也知道,但是這在生產力水平相對低下的明代要想把全國練成一片絕非易事,朱顯波拿著明代行政區劃圖劃來劃去,兩京十三布政司。恩,先得挑十五個好的省長出來,再讓徐光啟給各省配備相應的科技人才,修路才是可行的。當然明代修路不能用水泥,也沒有瀝青柏油之類,隻能是土砂、碎石。
由於南直隸的特殊地理位置,水路顯得尤為重要。
朱顯波家住京杭大運河的起點杭州,如今穿越到明朝在北京做了皇帝,對於京杭大運河的感情也是十分微妙。既然自己有機會當皇帝,就盡力給沿途百姓多造福吧。
幾番商議之後,朱顯波決定先從京杭大運河下手。大運河跨越南北直隸、山東浙江、兩省。朱顯波知道這整修大運河也不是一朝一夕鞥完成的,先有個大概綱要再吩咐工部會同各省一起弄吧。
很快工部有奏折到朱顯波手裏,大體是介紹運河現狀的。正像書裏所寫的那樣,“大運河南極江口,北盡大通橋。運道三千餘裏。”大體可以分為通惠河、衛河、會通河、黃淮運河、江淮運河、江南運河幾大段。其中通惠河道理不長,衛河仍然順暢,江南運河與多渠道相通對漕運影響不大。因此治理的重點在會通河、黃淮運道、江淮運道三段。
朱顯波查遍典籍,終於找到了宋禮、白英兩個鼎鼎大名的水利專家。於是讓錦衣衛一方麵尋找兩人後代,另一路遍訪山東、南直隸尋找水利專家,終於找到幾個像樣的。
情況了解得差不多了,朱顯波就成立了專門的河工衙門,朝廷設立專款,工部侍郎親自掛帥,限期疏通運河。幾個水利專家在工部侍郎的帶領下將治理運河的指揮前線設在了濟寧,陸續有思路呈交朝廷這是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