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關以前,皇太極已實行利用和團結漢族官僚、知識分子的籠絡政策。入關以後,以多爾袞為首的滿族貴族清楚地認識到,要建立和行使全國的統治,僅靠滿人、八旗軍和原有製度,是難以實現的,必須沿襲明代的統治製度,任用漢族地主官僚,籠絡漢族知識分子,建立聯合政權。
多爾袞接受範文程的建議:清朝不是在跟明朝爭天下,而是跟農民軍爭天下,首先在戰略上改變以往那種掠殺政策,以“複君父仇”“滅流寇以安天下”的旗號,爭取漢族官僚和知識分子的支持。一入北京,便令官民為明崇禎帝服喪三日,予以隆重的禮葬,表示自己對漢族前政權的“寬大”和“恩禮”,以減少漢族官僚、士大夫、地主對新政權的抵觸。多爾袞入京後還立即派人“祭先師孔子”,接著又公布孔子的後人“仍襲封衍聖公”;順治二年(1645年)又給孔子加上“大成至聖文宣先師”的頭銜,多爾袞親自“謁先師孔子廟行禮”,規定:每年三、九月必須派官致祭。順治九年(1652年),順治帝也親自去孔廟祭奠,並撥修廟銀3萬兩。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長期以來是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思想,曆代封建統治者都以孔子為神聖的偶像,漢族地主階級“隻要尊孔崇儒,便不妨向任何新朝俯首”。多爾袞、順治帝的尊孔活動,可謂抓住了穩定政治、定鼎中原的根本,以後的清朝皇帝無不效法。
多爾袞還根據範文程、洪承疇、馮銓等人的建議,大體上沿襲明製,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政權機構,“依準明律”,頒行《大清律集解附例》等政策法令,尤其是“邪正兼收”地網羅漢族官僚士大夫。他深知“古來定天下者,必以網羅人才為要圖”。凡明朝降官,不苛求他們以往的種種不法,隻要對清王朝實心忠順,便一律官複原職,或加官晉爵。在明王朝統治下,因黨爭鬧得水火不容的漢族官僚們,卻在清政府的籠絡、控製下,奔走供職,各得其所。原明朝大學士馮銓諂事魏忠賢而聲名狼藉,降清以後仍以大學士原銜“入內院佐理機務”。原依附於東林黨的陳名夏也頗受多爾袞器重而當上了吏部尚書、弘文院大學士。連參加過李自成農民起義隊伍的牛金星父子,降清後也得到任用。除原官留用外,還要求現任官員“舉薦”隱跡賢良,一些知名官員、士大夫,攝政王多爾袞還親自加以“書征”,黃宗羲、顧炎武等人都在“書征”之中。一時故明吏部尚書謝升、禮部尚書王鐸、南明福王政權的禮部尚書錢謙益等人,紛紛投靠新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