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農民軍李自成都攻陷北京,崇禎帝自縊身亡。四月中旬,消息傳到明朝的陪都南京,參讚機務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立即召諸大臣會議立君。當時避兵亂至南京地區的近支宗室有福王與潞王,前侍郎錢謙益等東林黨人認為福王將不利於東林,於是向史可法進言,說福王雖然按倫序當立,但有貪、**、酗酒等七大缺點,因此應該立潞王為帝。史可法以為然,但鳳陽總督馬士英為爭擁戴之功,堅持要立福王,並密約江北四鎮總兵黃得功、劉澤清、高傑、劉良佐擁兵護送福王至儀真。史可法隻得接受既成事實,迎福王至南京。五月四日福王就監國位,十五日,即皇帝位,以明年為弘光元年。弘光帝名朱由崧,是萬曆帝之孫,福王常洵之子。
弘光帝即位之先,多爾袞已率清軍在山海關大敗李自成軍,入關後占據北京,傳檄遠近,大有一統天下之勢。在這種危急時刻,弘光朝君臣卻以為“君父之仇”稍稍得報,幻想偏安一隅,把主要精力放在內部的勾心鬥角和奢侈享樂上。馬士英因擁戴有功入閣,但仍受命督師鳳陽,於是大怒,向弘光帝揭發史可法等人曾有“七不可”之議,擠史可法督師於揚州,自己終於入閣掌握了朝廷大權。不久,馬士英薦用崇禎初年被列入“逆案”的阮大铖為兵部尚書,軍事、行政布置都以阮大铖的是非為是非。而阮大铖憾於積年黨爭成見,終日以黨同伐異、翻逆案、排東林為第一要務,一些較有作為的大臣如薑曰廣、劉宗周等相繼罷去,朝中充滿庸碌之輩。
弘光帝貪圖享樂,是個毫無進取心的人。即位數月就下令大選淑女,太監們乘機肆擾街坊,蘇、杭等處民間為逃避選宮,竟然嫁娶一空。順治二年(1645年)三月,有一個自稱是崇禎太子的人來到南京,當局經甄別認為是偽裝的,把他關進監獄裏。但民眾和一般官員出於對弘光政權的極度不滿,寧願相信太子是真的,京中人情洶洶。駐守武昌的總兵官左良玉長期與馬士英和江北四鎮不睦,此時以太子事為口實,起兵東進,聲稱要除馬士英等以清君側,並保全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