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畫說中國·大清王朝(看得見的中國曆史)

洪承疇的敗降

在明軍節節敗退的情況下,清朝(1636年後金改國號為清)加緊對明朝的進攻。崇禎十三年(1640年)四月,皇太極率領大軍進駐義州,並指揮多爾袞等進攻錦州、杏山、鬆山,明總兵祖大壽、吳三桂軍戰敗。

清軍勝利後,自動撤退,不久又突然發動進攻。一部分明軍出關援救祖大壽。

當時明清雙方的戰爭,主要戰場在錦州、杏山、鬆山之間,戰爭的基本形勢是清軍占絕對有利地位,明軍則相反。

第一,清軍從盛京到杏山、鬆山之間,路程不遠,無論是進退、增援、運輸,至為便利。明軍出關作戰,征途過長,交通不便,進退、增援、運輸,都有困難。

第二,清方自努爾哈赤25歲組成子弟兵,開始統一本部族起,至68歲逝世,曆時43年(1583—1626年)。他發動的對明戰爭,總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取。皇太極數次入關,擄掠人民、牧畜、金銀、貨物,動輒百數十萬,來往如入無人之境,清方在實戰過程中養成了輕視明軍的心理。明朝對清作戰,自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楊鎬喪師辱國,直至清軍多次入關,每戰必敗,將士喪失了銳氣,畏清如虎。軍心的動搖,對作戰來說是極其不利的。

第三,清係新興的政治實體,擁有強大實力。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方興未艾。明王朝已處於徹底崩潰的邊緣,而且又是兩麵作戰,為兵家所忌。

洪承疇畫像

凡此,朱由檢和他的臣仆們都未給予足夠的估計。當清軍剛剛進攻杏山、錦州時,祖大壽告急,朱由檢便湊一些殘兵敗將,共八路總兵13萬人的部隊,由薊遼總督洪承疇率領趕赴錦州。這八路總兵,都唯錦州總兵祖大壽、寧遠總兵吳三桂的馬首是瞻。祖大壽是吳三桂的母舅,吳三桂又聽命於祖大壽。洪承疇帶來的幾個總兵,隻有曹變蛟和白廣恩是他們的親信,其他薊鎮總兵唐通、宣府總兵王樸、大同總兵楊國柱、榆林總兵馬科等,都是客軍。這樣的雜軍,本來已很難統一指揮,況且又是殘兵敗將,還談什麽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