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王朝的興衰
契丹部落的發展
早在公元4世紀,即西晉、南北朝時期,在我國北方的潢河(西拉木倫河)和土河(老哈河)一帶,居住著契丹族,這時的契丹人,主要還是經營漁獵。稍後,契丹人也經營畜牧。他們住在帳篷裏,“逐寒暑,隨水草畜牧”,在各處往來遷徙。
契丹族最初有八個部落,部落之間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
在北魏統治時期,曾攻打過契丹,契丹也曾不斷對北魏邊塞進行侵擾。但這時期,契丹八個部落仍是各自行動,不相統屬,沒有形成部落間的聯盟,沒有一個統一的首領。他們各自與周邊相鄰部落、民族及中原地區進行物品交換,發生著政治的和經濟的聯係。隨著生產的發展和氏族部落的繁衍,契丹人遊牧的範圍不斷擴大,日益要求開拓領地,趕走鄰人,建立起自己的相對穩定的活動區域。這使他們與周圍部落及中原政權之間的矛盾衝突不斷發生。北齊天保四年(553年),契丹攻擾北齊邊境,齊文宣帝親自到營州(今遼寧朝陽)指揮軍隊,分兵兩路攻打契丹,契丹大敗,喪失了大批的人口和牲畜,一部分契丹人被北齊俘虜後安置在各州。北齊天保七年(556年),契丹又被強鄰突厥族侵襲,不得不東徙依附於高麗(今朝鮮)。隋朝建立後,大量的契丹人紛紛內附,回遷故地。他們也不時侵擾隋的邊境,大業元年(605年),契丹入侵營州,隋大將韋雲起發兵迎擊,大敗契丹,並擄走了契丹的大量人口和牲畜,此次衝突,契丹族損失慘重。
由於自衛的需要,契丹各部逐漸在軍事上聯合在一起。唐初,契丹各部推舉共同的軍事首領,稱為“夷離堇”。每遇戰鬥,就召集各部首領共同商議,協同作戰。契丹族開始出現了部落聯盟的組織。
大賀氏部落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