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滅亡遼朝以後,同北宋王朝發生了錯綜複雜的關係,這就得從“海上之盟”說起。
海上之盟
1111年,宋徽宗派童貫使遼。童貫在這次出使中,認識了燕京人馬植。馬植原是世家大族子弟,任過遼朝光祿卿官職。他見遼朝滅亡在即,便叛遼投宋,向童貫獻取燕京之策,深受童貫賞識。馬植改名李良嗣,隨童貫回到宋都開封。李良嗣向朝廷陳述了遼天祚帝的荒**腐敗和金兵已迫近燕京的情況,並建議說,宋如果這時能從登萊渡海,與女真結好,相約攻遼,則燕地可取。宋徽宗立即召見了他,賜以國姓,改姓名為趙良嗣,並給他加上朝議大夫、秘閣待詔的職銜。於是,宋便開始了聯金滅遼,謀圖收複燕雲地區的活動。
1118年,宋遣趙良嗣從山東登州渡海到東北使金,金也派人使宋,商議攻遼問題。雙方經過幾次往來商議,於1120年最後商定:宋、金夾攻遼國。長城以北的中京,由金軍負責攻取;長城以南的南京(即燕京)和西京(今山西大同),由宋軍負責攻取。滅遼後,燕雲地區歸宋,宋將原來輸遼的歲幣如數轉送給金國。這就是曆史上宋金“海上之盟”。這項盟約,當時在宋朝內部,就有人以為並不妥當,而宋徽宗為了顯示自己的政績,表明自己能夠完成祖宗夢寐以求的偉業,於是不顧後果,斷然實行,但最終換來的卻是國破家亡的命運。
宋金交涉
海上之盟簽訂之後,阿骨打中止了與遼王朝的議和活動,大規模進攻遼國。根據協議,燕京的北遼政權由宋軍負責攻取。可是,1122年宋朝派去攻打燕京的童貫、蔡攸二人,尚未與遼兵交鋒,即到處張貼榜文,擺出勝券在握的架式。這年五月,童貫進兵燕京,但並沒有出現燕人迎降的情況,反遭到耶律大石所部的阻擊,第一次攻燕僅進至白溝即敗退。六月,遼天錫帝耶律淳死,蕭妃執政。九月,遼易州知州高鳳降宋,涿州留守郭藥師隨後以所部八千降宋。在此大好形勢下,宋內部仍無鬥誌,臨陣怯敵,致使二度攻燕失敗。童貫隻得以燕京租稅100萬貫給金國為條件,邀請金軍攻燕。最後燕京為金軍單獨攻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