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畫說中國·遼金西夏(看得見的中國曆史)

金國文學藝術

金國建國之初,文教未興。太祖、太宗始用遼、宋舊人。熙宗、世宗、章宗時期大為提倡文化建設,文學也開始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

早期,文學尚不很發達,文壇上活躍的人物是遼宋被迫入金的文士,主要作家有宇文虛中、吳激、蔡鬆年等。其中吳、蔡二人尤善作詞,時稱“吳蔡體”。他們的有些作品發了對舊朝的眷戀。

後期,金“紀綱大壞,亡征已見”。或者麵對現實,描寫戰亂及亡國,或者逃避現實,描寫隱逸與享樂,便成了這時文學的主要內容。前者風格激越悲涼,後者風格曠達閑逸。總的說來以前者成就較高。主要作家有趙秉文、王若虛、元好問等。

元好問(公元1190—1257年),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縣)人,金代最偉大的作家,曾官至尚書省左司員外郎,金亡後不仕。築“野史”亭於家,從事著述。有《遺山集》。

女真人多能樂舞,女真樂器有鼓、笛兩種。世宗以後,宋朝的樂舞在金朝流行。女真樂舞與宋樂舞得以相互吸收。北宋流行的“說話”和“諸宮調”等說唱藝術,金代更為盛行。章宗時出現董解元所作《西廂記諸宮調》,據唐人《鶯鶯傳》故事改編,以十四種宮調、一百九十三套組曲組成,用琵琶伴奏說唱。《諸宮調》達到成熟的境界,被譽為“北曲之祖”。金代又創造了稱為“院本”的戲劇,科白動作為主,加入唱曲。院本作為一種戲劇體裁,至元代仍繼續演出。諸宮調與院本孕育了北曲雜劇的產生,是金代文化的一大貢獻。元雜劇在金末已漸形成。著名的雜劇作家關漢卿、白樸、杜仁傑、梁進之等多是金元之際的文士。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