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幻滅:晚清洋務運動興衰記

9.打造亞洲第一艦隊

同治十三年(1874年)臨近年終的時候,朝廷內部召開了一次高峰論壇,論壇由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發起的,研討的主題是籌辦海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各地方大員紛紛上奏發表自己的見解,直隸總督李鴻章同陝甘總督左宗棠針鋒相對,進行最為激烈的論爭。

恭親王上台以後,奉行“趨利避害”的守勢外交,十幾年來中外關係比較和諧,無戰事發生、無大的摩擦出現。相繼鎮壓了太平夭國和撚軍的起義,洋務運動方興未艾,內部、外部環境都呈現岀從未有過的景象。為何在這種時候急迫地提出海防問題?原因在於東瀛小國日本的侵台炮聲,驚醒了帝國的大夢。

美國軍艦敲開了日本國門,隨後經曆了明治維新,比清朝開放徹底。國家不大,野心不小,早就覬覦中國的藩屬國琉球,圖謀據為己有。1871年11月,琉球島民六十多人在海上遭遇風暴,漂泊到台灣島。不幸被島上高山族人殺死了五十四人。日本以此事為借口保護琉球島民,密謀出兵台灣。一個叫做李仙得的法國人摻和進來,慫恿日本打台灣。李仙得曾為美國駐廈門領事兼台灣領事,了解台灣不設防的細情,提供了台灣地圖和航海、氣象情報,遂被日本聘為外交顧問。1874年,日本緊鑼密鼓地準備侵台,引起國際輿論的抗議聲。英、法、意、西、美等國駐日公使公開表示,如果日本同中國發生軍事衝突,將嚴守中立立場,一切責任盡在日本國。貪心必然伴隨冒險,日本不管不顧了,派兵三千名悍然侵犯台灣。

此時的大清國還蒙在鼓裏,北洋大臣李鴻章聽到消息時,竟然不信日本會侵台。不知清政府當時是怎麽想的,不派兵禦敵驅倭,要跟侵略者坐下來談“媾和”。日本談判代表大久保利通來個獅子大張口,要清政府賠償兩百萬兩銀子。沒理的主兒比占理的更驕橫。經過幾輪談判,中日簽訂《北京專條》,日本結束侵台,大清國無緣無故地當回冤大頭,賠償50萬兩了事。這一事件證明大清國是個任人可捏的“軟柿子”,寧肯賠錢也不敢打仗。經過這次試探,日本人膽子更大了,不久將琉球占為己有,改為衝繩縣,二十年後便發動了甲午戰爭。當時此事警醒了清政府,才引發關於海防的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