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命不凡的大清國當然沒想到在1840年那個多事之秋,被人掐著脖子,吞咽下一個千古恥辱。同樣,在前一年,清王朝也揚眉吐氣了一回,那就是道光皇帝派往廣東的欽差大臣林則徐一把火燒了洋人的鴉片。20283箱鴉片在虎門的海灣當眾銷毀,經過整整二十三天的燃燒,鴉片嗆人的煙霧才逐漸散盡,隨之而來的戰爭硝煙開始在中國的上空凝聚。
此時帝國的主宰已經易人,不再是軟弱的嘉慶皇帝,他在62歲那年(1820年)的夏天,意外地暴死於避暑山莊。誰也不知道他到底是怎麽死的,成了曆史之謎。接替嘉慶皇位的是他的次子綿寧,登基後稱道光皇帝。
好不容易等到41歲,道光才接手了大清王朝的統治權,仿佛是摟進懷中一塊巨大的石頭,端著它感覺重不可負,放下它又擔心砸了腳,道光實在感覺力不從心。好在他身邊有忠臣相佐,輔佐他平安度過了最初的二十年。道光是個勤勉的皇帝,也很節儉,生平最怕花銀子,所以常穿著打補丁的衣服,這在曆代皇帝中是極少見的。道光朝京城的官員們爭相仿效,都穿著破舊的官服上朝。道光皇上的優點很突出,缺點也很致命。他在清朝曆史中算不上英君明主,也不具備雄才偉略,而且生性多疑,遇大事就左搖右擺、猶豫不決。一個舉棋不定的帝王,在國家遭遇生死存亡的時刻,他一猶豫一搖擺,必定將國家送上死路一條。
道光皇帝倡導節儉的風氣,到了廣東變了味兒。遠在廣東的清朝官員們可不管這一套。貪戀是人類的本性,曆朝曆代當官的,都明白貪瀆受賄都可能丟官掉腦袋,但白花花的銀子總令人眼花繚亂、利令智昏,總讓人勇於將生死置之度外。越來越猖獗的鴉片走私,使地方官員們中飽私囊。督(巡)、府、道、縣各級官員賄行成風,從鴉片走私中抽頭兒拿回扣的官員數不勝數,他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放縱鴉片貿易。上邊禁令嚴一點,他們就表麵上管一管,做做樣子;上邊一鬆,他們就開閘放水,廣開財路。這樣,廣東的鴉片走私越禁越泛濫。鴉片貿易從雍正朝的每年平均兩百多箱,發展到1838年的三萬四千多箱,數以億兩計的白銀洶湧地流失。其時國庫的年收入不過七八千萬兩白銀。而且更加令人恐懼的是,鴉片對社會國民的危害幾乎是災難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