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逐燕,
逐燕燕高飛,
高飛上京畿。
建文元年的盛夏,首都南京應天府的街頭巷尾,居然會流行起了這樣一首民謠。最早不知道是誰的原創,後來有小孩子學唱,再後來,有些大人也跟著學唱了,到最後,就連齊泰和黃子澄都聽說了,立即命令調查事情的起因,禁止繼續唱歌,捉拿唱歌的人。
看來,建文搞冤獄的水平,真的是太差了。大明的錦衣衛,在朱元璋死後就成了擺設。瞎子都聽得出來,這燕就說的是燕王朱棣,莫逐燕就是不要動燕王的主意,不然的話,燕子就飛到京畿來造反了!
在那個科技水平不發達,人們把很多事情歸結於天意的情況下,這首民謠讓朱棣的存在,似乎有了一定合法性,然而,不也正暴露出了始作俑者的做賊心虛嗎?
這首民謠的首唱當然抓不住,因為他已經跑到北平,跑去燕王府領賞去了。他不是一個人在戰鬥,第一批跟唱的小朋友,是他用糖果哄騙來的;第二批參加合唱的群眾演員,則是用銀子收買的。
如果把這事看作是一場精心準備的兒歌秀,主意是道衍出的,銀子是朱棣拿的,影響是群眾造的,後果是朱允炆承擔的。
周王被抓,朱棣知道下一個隨時可能就是自己,與其像周王一樣被抓去麵壁思過,還不如一死了之痛快,死當然還不如舉兵造反,得出的結論是:舉兵。利用兒歌來誤導不明真相的南京群眾,為自己爭取同情,隻是他的第一步。
既然決定要造反了,總得做好準備吧。
準備什麽呢?
第一,訓練士兵。沒有一支絕對服從於自己的軍隊,沒有這些人為自己賣命,一切都無從談起。畢竟好幾年也不打仗了,也不想和蒙古人產生新的矛盾,防止將來與朝廷開戰時,他們從背後捅一刀。
可是,北平已經被朝廷控製,燕山、北平和永清三衛的精兵,已經被抽調到了外圍。公開練兵,就等於是向朝廷叫板,給朝廷提供下手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