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曾寫道:“於千百萬人之中遇見了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中,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唯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裏嗎?’”
一個女子的生命裏,好像最美好的事情都發生在十五六歲。張愛玲散文《愛》中的女孩子在這個年紀,金庸筆下的程靈素也在這個年紀。
其實,張愛玲和金庸未必意在表達女子唯獨十五六歲最美,而是想說:遇見他的時候,在她最好的年紀。
在最好的年紀,遇見他,然後喜歡上他。若能這樣,那最好不過了。
可是,對很多女子來說,遇見他的時候,就算在最好的年紀,卻不在最巧的年紀。不管是“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還是像程靈素那樣隻晚了十來天,但都是徹底地晚了。
在愛情中,不管晚多久——哪怕一秒鍾——都注定不會擁有。既然晚了,他不愛你,便不是因為你不夠好——相反,你很好——而是因為他的心裏已經裝下了別人,滿滿的,哪怕0.1平方米的空間,他也沒有多餘出來留給包括你在內的其他人。
是的,在愛情麵前,很多時候我們不是敗給了不夠漂亮,敗給了不夠聰明,而是敗給了沒有“剛巧趕上”。
對於不屬於自己的人,無論付出多少,最多隻能讓他感激,而不會讓他因此愛上你,就像陳升沒有愛上劉若英一樣。而且,當你對他的好太多,以致他不堪承受時,他連感激都不會再有,他會選擇跑路。
他跑了,千萬不要撕心裂肺地拷問: “為何他坦然地享受了我那麽多的柔情,說走就走了呢?”
“為何他突然間判若兩人了呢?”
“他怎麽就那麽絕情呢?”
……
其實,不是他對你絕情,而是對你壓根就無情。如果你還心有不甘,想當麵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