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許地山作品精選

許地山:融傳奇與現實於一身

許地山,名讚堃,號地山,筆名落花生。祖籍廣東揭陽,1893年2月14日生於台灣一個官宦世家。

甲午戰爭後,台灣割讓日本,遂隨父母遷回福建龍溪,幼年經過了一段顛沛流離的生活。1897年讀私塾,1904年入小學,1910年中學畢業即開始自謀生路,先在福建第二師範任教,曾編輯《荔枝譜》。後去緬甸仰光的華僑中學教書,異國他鄉的生活對他以後的創作影響甚大,並對佛學產生了濃厚興趣。1915年回國,加入閩南倫敦會(基督教會)。

1917年,入燕京大學文學院攻讀文學。“五四”運動期間積極參加學生運動,與鄭振鐸、瞿秋白等編輯出版《新社會》旬刊,寫有《女子底服飾》《社會科學研究的方法》《強奸》等文章。1918年與台灣林月森結婚,年底生一女兒。同年,其父病故蘇門答臘,並葬於當地。1920年畢業於文學院,獲文學學士學位,並入神學院研究宗教。1921年,與鄭振鐸等12人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同年發表處女作《命命鳥》,接著《商人婦》《換巢鸞鳳》《黃昏後》等短篇小說陸續問世,同時還寫有不少散文小品,從此開始了文學創作生涯。

1922年從神學院畢業,獲神學學士學位,並留校任教,兼任平民大學教員。同年5月,與謝冰心、梁實秋等赴美留學,在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宗教史和比較宗教學,後獲得文學碩士學位。1924年轉赴英國牛津大學研究院,研究宗教史、印度哲學、梵文以及民俗學,其間編有有關鴉片戰爭前後中英交涉史料的《達衷集》,還在《小說月報》發表《看我》《情書》《枯楊生花》等作品,撰有《中國文學所受的印度伊蘭文學的影響》等論文,並鼓勵老舍創作《老張的哲學》。

1925年,第一部短篇小說集《綴網勞蛛》(12篇)和第一部散文集《空山靈雨》(44篇)作為“文學研究會叢書”由商務印書館於5月、6月出版。1926年前往印度,拜訪文學大師泰戈爾,翻譯《孟加拉民間故事》,寫作《印度文學》。同年10月回國,任燕京大學文學院和宗教學院助教,編寫《佛藏子目引得》三冊,寫詩《我底病人》。此後專心宗教研究,文學創作數量減少。1928年升副教授,分別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兼授印度哲學、人類學,其間專心編撰《大藏經索引》和撰寫《中國道教史》(上卷),小說《在費總理底客廳裏》發表。1929年,因前妻病故,與湘潭周俟鬆相識、結婚。1933年,利用休假一年的機會,前往中山大學講學,並去台灣、印度、蘇門答臘等地。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