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小語: 溝通的前提是尊重
人與人之間的良好溝通,無論是什麽樣的關係,首先是要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如果一方高高在上,總是用教訓、質問的口氣,那麽,另一方就不可能心平氣和、推心置腹地與其交流,反而會直接反駁、頂撞。因此,想要達到良好的溝通效果,就必須學會互相尊重。
其實,和孩子的溝通也是一樣。不少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不與自己談心交流,卻很少反思自己的問題,更有家長腦子轉不過彎來,納悶和自己的孩子說話還需要心平氣和、客客氣氣嗎?還用得上“尊重”這個詞語嗎?
答案是肯定的。我們人類什麽時候開始有“自尊”這個概念呢?專家也是說法不一,有的說一歲以後,有的說是兩歲開始,總之是很幼小的年齡。比如,大人談到他的優點時他會明顯很高興,說起他的缺點時他就會皺眉,甚至會發出聲音表示抗議。因此,不管多小的孩子,我們都要給予應有的尊重。現在的孩子作為“互聯網原住民”的一代,他們比以往任何時期的同齡人都要懂得更多,他們是敏感而又早熟的一代,更需要我們的嗬護,讓其健康發展而不受到傷害。
那麽,作為家長,我們應尊重孩子什麽呢?
第一是尊重孩子們的選擇。隻要孩子的選擇對其生理心理的發展不會帶來害處,就應該給孩子這個權利。父母給孩子鋪就的路難免會與孩子自己的意願發生衝突,這時就算父母覺得自己的決定更好,也要跟孩子擺事實講道理,要說服不要壓服。
第二是尊重孩子的嘴巴。這個世界是新奇的、充滿疑問的,我們要尊重孩子的提問,對孩子的每一個問題加以重視,啟發孩子獨立思考,或者與孩子共同討論,共同尋找答案。往往孩子的“胡說八道”和“信口開河”裏,蘊含著寶貴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