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專家你好,我的孩子剛進入高中,昨天,我看他鼻青臉腫地回了家,一經詢問,原來他的幾個同學和別的班同學產生了矛盾,他傻乎乎地跑過去幫忙,結果被人家給打了。聽完他的講述,我一肚子的氣,於是生氣地斥責他,誰知道他脖子一擰,頂嘴說:“爸爸,不是你告訴我男子漢要講義氣嗎?”的確,我是說過這樣的話,可我沒想到孩子會去幫人打架啊!請問專家,我該怎麽做呢?
A:
有記者曾經探訪過少管所,他發現,裏麵不少孩子就是因為義氣而犯了錯誤。在和這些犯錯的孩子相處了一天以後,記者總結道:這些少年犯們有著自己獨特的性格特質,比如思想活躍、樂於表現。他們對新鮮的事物非常感興趣,文化程度較高,綜合素質也較其他罪犯高,但他們往往就因為哥們兒義氣,一時衝動而犯錯。而少管所的管理方也認為,這些孩子其實並沒有根深蒂固的惡習,在日常改造中樂於表現自己,並且積極參加監獄、監區組織開展的各項文體活動。他認為,隻要對症下藥,做好教育工作,這些孩子還有很強的可塑性。可見,因為“義氣”,多少孩子誤入了歧途。
“義”字當先,“義”字為重,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把“義氣”這個詞語看得很重要,但少有人知道,“義氣”究竟指的是什麽意思。
“義氣”一詞在《辭源》上有兩種解釋,一是指“剛正之氣”,二是指“忠孝之氣”。你們看,這麽正能量的意思如今卻變了味道。在現如今不少人眼中,“義氣”一詞的含義已經變得狹隘,狹義地成了“為朋友兩肋插刀”。其實義氣是要講原則的,如果不辨是非、沒有自己的原則,不顧後果地迎合朋友的不正當需要,這種義氣就是一種無知和盲從。特別是青少年,如果與品行不端的後謂“朋友”糾纏不清,而自己偏偏又對“義氣”片麵理解,吃虧的隻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