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功是中國戲曲演員所需要的一種特殊功夫,京劇演員在這方麵的要求,又是極其嚴格、甚至是極其苛刻的。
電影、話劇演員無所謂幼功。這可以從兩方麵談。第一,是電影、話劇需要小孩兒角色時,臨時到生活中去“碰”、去“抓”,“碰”到氣質合適的,就“抓”到劇組參加演出。演完了,再送他(她)回到爸爸媽媽跟前,回到原來的學校當中。至於他(她)以後是不是還可以幹這行,是否有前途,電影、話劇的導演就管不著、也管不了啦。這樣的小孩兒是可遇而不可求,因為沒有經過培養,也沒有地方培養,他(她)本身沒有功夫,僅僅天生和角色在氣質上相近而已。第二,電影、話劇的成年專業演員來自生活,而不是先選擇、錄取一些小孩子進入學校,學上幾年,然後分配到各個電影廠或話劇團去當專業演員。那些後來成為電影、話劇演員的人,當初也和普通人一模一樣,也有一個具體的工作崗位,也有和普通人一模一樣的歡樂憂愁,甚至這歡樂憂愁表現出來的樣子,也和普通人一模一樣。但是,憑著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們被導演發現了,或者是他們身上一種潛在的素質“驚動”了導演,於是,他們被召到銀幕前或舞台上,開始了專業演員的生活。最初他們還不太會演戲,他們隻是把自己平日在生活中看到的類似人物,用到表演“這一個”相近人物的身上。無論他們的第一個角色是否成功,隻要他們想繼續幹這一行,就需要馬上進行專業的學習和訓練,盡管這時他們早就是大人了。所以這時他們所練的許多功夫,盡管其中一部分接近於戲曲演員的幼功,但是因為年紀關係,在理解和處理這些功夫上已經有所不同,所以並不能稱為幼功。
戲曲演員的幼功究竟是指什麽呢?由於京劇培養演員最為典型,我們就以京劇為例。現在的京劇學校多為八年製,多從小學三四年級的同學中招生。想報考的同學不一定非得會唱京劇,考試時,老師可能隻讓學生唱兩首歌,聽一聽嗓子,看一看體型,並且在隨意的談話中觀察一下小孩的素質,瞧瞧他的言談語吐是不是“當(京劇)演員的材料”。如果大體上不錯,就可以錄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