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京劇趣談

廠甸的大糖葫蘆

抗戰勝利時我三歲,父母奉命北遷,籌建天津《大公報》的北平辦事處。父親直飛北平,母親帶我繞道蘇州,去看外公外婆。在朦朧的記憶中,外公外婆並坐在那種帶大帳子的大**,他倆和母親共同品嚐了甜食,又絮絮叨叨說了許久。我長大後也喜歡吃“黃天源”的糕團,不知道可是這時候種下的基因。

到北平後幾經遷徙,最後搬家到東城燈市口的一個胡同深處,前院是辦公地點,後院是宿舍。同時住在那裏的,還有其他記者如戈衍棣、蕭離、蕭鳳等。後院一溜北屋,我家一明兩暗。當時“看”我的保姆叫“橙子”,就是不知道是否是這倆字。她出天花臉上留下麻子,但人很善良。她做飯很一般,但父母心思在工作上,同時外邊飯局也多,不時還帶上我。說到飯局,父親有時會遇到極特殊的一種——是駐守北平的軍政當局單把他一個人找了去,邊吃飯邊說些軍政要聞,目的就是讓父親寫出來在《大公報》上發表。這樣做的時間大抵是在解放軍圍城的後期,國民黨的《中央日報》已經沒人信了。當然,這樣的飯局是不能帶小孩兒的。

我參與的飯局則是非常普通的一種。在我們住家附近,大飯館尤其多,比如“全聚德”、“東來順”、“翠華樓”等等,一個挨著一個,一個勝似一個。那些看門的胖老頭,每次看見我來了,都想趁機摸摸我的頭頂。我不情願,一閃,躲開了。胖老頭無言笑笑,以後也就不再摸我的頭。我吃飯不老實,不肯在座位上待得太久,經常會溜進後邊的廚房,對那一長溜的火眼兒,很早就知道它們分別叫做“頭火”,“二火”和“三火”……我還在東來順的樓上,和那張擺滿了佐料的八仙桌“試比高”,但我說不清那些小碗中盛著什麽,也不知道大人根據什麽原則去調配。我還在全聚德的烤爐旁邊看大師傅如何用長竿子把鴨坯送進爐膛,我發現他們移動時的步伐很好看。幾十年後拍攝的電影《老店》,其中也有烤鴨師傅移動腳步的特寫鏡頭,可謂“英雄所見略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