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有許多思念,貯於記憶。有時候幾十年的歲月都似一日那樣平凡而重複,於是,記憶的熒屏上殘留的便是一些無價值的碎片,而有些日子盡管短暫,甚或是一瞬,因其意義深重,卻能教人長久緬懷。
1980年3-10月,在中國作協文學講習所(現統稱為“魯迅文學院前身”)度過的日子,雖然為時僅半年,在我,卻是真正“留痕”的歲月。
我上文講所的心情,以往曾有表述:就如饑餓的孩子總是感念於那口果腹的食物一樣,曾被生生砍斷深造階梯的我,對學習,特別是這個不是大學勝似大學的“上學”,倍有珍重之心。故而,開學典禮時,讓我代表全班學員致辭,沒說幾句就淚珠如豆……這情狀,在旁觀者眼裏,甚或有點“幼稚可笑”。但是,幼稚也罷,可笑也罷,我自己是情真意切的。
我上的這一期,後來被同學們戲稱為“黃埔五期”。開辦這“五期”的緣由,從時間上就可了然;那時的表述就是“‘春回大地’以來,重新勃發生機的中國作家協會的又一項旨在‘發現和培養新時期年輕作家’的重大舉措……”話說得有點累贅,可確實是中國作協領導和前輩們苦心的真實寫照。
那時的中國作家協會,本部機關尚在文化部院中的防震棚辦公,條件之差可見一斑。但是,對於培養年輕作家的那番心血,對於我們這班學員的諸般關切,卻是毋庸言喻的。當時出席開學典禮以及後來親為我們授課的,都是文壇上令我們十分敬仰的師長,同學們每人都有指導老師,老師或是前輩作家,或是大學和研究所的著名教授和學者。課程排得很全麵,老師很用心,因為已是第五期,前輩們已有足夠的經驗了。
記得1986年調動搬家時,雖然明知翻撿已屬徒勞,我仍然心猶未甘,瘋尋窮找那兩本在文學講習所的聽課筆記。倒不是說我那不太敏捷的記錄本裏埋藏著怎樣的寶貝,而是我很想追溯那時的盡管一鱗半爪卻令我緬想無窮的“往事”。而且我堅信那都是再也不複有的“瞬間”,它們之所以落到筆記本的紙頁上,肯定都是映照過心屏的珍珠。更何況,拋撒這些“珍珠”的許多“斯人”,已經一個接一個地離我們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