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布走後,蔡京卻摩拳擦掌要改革了。
作為一個沒有底線的人,蔡京其實做任何事都是有可能的。
有些人是有所為,有所不為。蔡京是無所不為。隻有如此,蔡京才能成為北宋政壇常青樹。蔡京以改革先驅自居,繼續落實《方田均稅法》和《免役法》的實施,於不知不覺間將王安石時代的改革理論做了全麵的閹割和置換。比如蔡京的做法是默許大地主的土地以多報少,從而將賦稅轉移給底層民眾。還有規定豪戶可以免出免役錢,這樣一來底層民眾所要承擔的各項錢款竟是元豐時期的八倍以上。蔡京的偽改革直接把北宋王朝逼入死胡同,一個著名的詞語“逼上梁山”成為那個時代弱勢群體普遍的社會流行心理。
但是蔡京並沒有善罷甘休。社會越不穩定,蔡京越以為是改革不徹底所致。他仿佛看到一個幽靈在四處遊**——那是以司馬光為首的“元祐君子”的鬼魂在作祟啊,蔡京決定進行反擊,對“元祐君子”來個總鞭屍。包括司馬光、文彥博、呂公著在內的一百二十多名元祐時代的保守分子被鞭了屍。但很顯然,蔡京意猶未盡,他接下來將章惇等人鞭屍。這樣被蔡京鞭屍的人員前後共達三百九十多人,至此,蔡京的行為藝術才告一段落。
不過,徽宗對蔡京的行為藝術是不以為然的。他是個有潔癖的人,喜歡高雅藝術,喜歡寄情山水,不喜歡鞭屍。他對蔡京的變態行為真是不能理解,但他也明白,搞藝術的人總有一些怪癖,蔡京不鞭屍那就說明他不是真正的藝術家,如果真是這樣,皇帝藝術家徽宗是絕不會重用他的。好在蔡京終於鞭了屍,並且將行為藝術與政治行為完美結合,這樣的人,用著才放心。徽宗覺得用蔡京是用對人了。
蔡京對徽宗的藝術感受是了如指掌的。徽宗喜愛花石,可天下太大,他雖貴為天子,卻不知道到哪裏去找,這種痛苦,蔡京幾乎可以想見。蔡京也痛苦了,這是一個藝術家對另一個藝術家的惺惺相惜。蔡京發誓,一定要不惜一切代價為徽宗找來天下最精美的花石。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花石綱之役”打響了。這是一場真正的戰爭,指揮所設在“蘇杭奉應局”,戰場在淮河和汴河兩岸,投入的人員達上百萬,前後相接的船隊長達千裏,戰爭總費用達數百萬兩白銀,戰利品是花石,受益人是徽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