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李鴻章家書

[釋讀與評點] “兄弟同時兼圻”的恐與幸

李鴻章是過山西進入直隸境內,在獲鹿(今石家莊市鹿泉區)暫駐的時候寫這封信的。這時他當已接到接替曾國藩任直隸總督的朝命(同時諭曾國藩回任兩江總督,此上諭朝廷初三日發布),所以信中有“局麵又變,兩湖未知何人”雲雲。這是鑒於:湖廣總督之職原為李鴻章,而由李瀚章署理,李鴻章既授直隸總督,湖廣總督(所謂“兩湖”)自當有新任人選,按說原署理者本是最為“名正言順”的接任人,但那樣的話就是親兄弟倆同時實任兩區總督,而這種情況誠屬罕見,李鴻章估計清廷一般不會再安排其兄實任湖廣,故有“恐為弟所累”之言。但想到當下也不是沒有“兄弟同時兼圻(即指都實任總督)”的可能,若這樣固然是沒有“累”及哥哥,可又擔心“名位太盛,尤難久居”,甚至有“思之戰栗”之言。因“盛”而懼,是曾國藩常掛嘴邊的,而對“拚命做官”的李鴻章來說,則非常少見。此時他說這話,當與天津教案所致時局危機而造成的心理影響有關吧?懸揣之下,李鴻章這會兒隻能深盼哥哥在楚地為自己“清理後路未了事件、未妥機宜”,一切一切,但願天從人願。其實,就在任命李鴻章為直隸總督的同日,清廷也發布了李瀚章實任湖廣總督的諭旨,隻是因為當時的通信條件所限李鴻章未能即時獲知而已。他們兄弟倆同時實任總督,由此成為現實。待安穩下來,李鴻章兄弟當都會感到榮幸吧?

此番人事變動,與兩江總督馬新貽被刺殺身亡,遺缺急需填補,而曾國藩最為相宜的情況有直接關係。曾氏雖未因津案折騰得喪命,但也焦頭爛額,狼狽之極。此際所謂“內疚神明,外慚清議”他常掛嘴邊,雖說是搪塞輿論甚至是不無變相發泄牢騷意味的言辭,但也反映他窘迫無奈的實情。在這種情況下,他遂有堅意求退之舉。而這時恰有“刺馬案”發、“兩江”需人的局麵出現。“兩江”是曾國藩經營多年的基地,政務、軍務他當然再熟悉不過,也再順手不過,由曾國藩回任此區總督不但人選恰切,同時也是朝廷對他這般宿老重臣的一個安撫。此一調動,遂致一曾兩李以及直隸、兩江、湖廣三區的連鎖人事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