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的這封信,主要是向哥哥通報軍情和商酌軍務布置的。寫此信的六月間,李鴻章駐地由河南歸德移至山東濟寧。此際,他聽取將領劉銘傳、潘鼎新等人的建議,正實施“倒守運防,進扼膠(州)萊(陽),蹙之海隅,製賊奔竄”之策,這是針對撚軍特點有的放矢的作戰謀劃。他認為欲滅撚軍“惟有兜剿之一法”。所謂“兜剿”,就是扼製其流動,將其圍圈在一定的地域,伺機聚殲。其實,這也不是李鴻章的首創,自曾國藩掛帥時,原則上也與此仿同,隻是戰線較長,難以嚴密,加上對麾下淮軍的指揮效能受限,未能成功而已。李鴻章這時是想結合河防,將撚軍蹙於山東登、萊一帶。為此,自然首先是對直轄部隊作有相應布置,像涉及潘鼎新(字琴軒)、劉銘傳(字省三)、董鳳高等部。此外,還多方商請調援。
譬如,信文中言及,“沅翁亦有複函,允派劉、譚萬二千人出境守黃堤”。“沅翁”,是指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字沅甫),時任湖北巡撫。所說其複函,業已查見,其中有言:“前次尊函囑弟撥軍出境,早與筱帥(按:指李瀚章,其字筱泉)商酌,擬候大谘到後,即遣譚仁芳、劉維楨統帶萬二千人,前往助守。”可知,李鴻章信中所說“劉、譚”,即劉維楨、譚仁芳二將。除此之外,還商請山東巡撫丁寶楨(字稚璜)的軍隊就近協防。不過,對山東方麵能否真心協防又表示懷疑,從信文中“東軍緊追,名為扼剿,意仍驅回西路”之語,便可見知。若真是這樣的話,那山東就是有點“本位主義”了,不想把戰場完全集中在自己的地盤上。這也有非山東本地大員的呼應,按信中所說,像漕運總督張之萬(字子青)就是。
盡管清方陣線中並非能協調一致,甚至不免有公開非議、攻訐李鴻章的聲音,但其決心還是堅定的,信文中“凡辦大事,隻論是非,不能顧毀譽利害,弟與諸將可力持之”的話語,不但是自己表決心,自也是給哥哥打氣,讓他在後方配合好自己。像糧餉,就是很關鍵的事情,李鴻章以“甚好”誇讚哥哥“為譚、劉籌定一月行糧”的做法,進而對籌餉、運餉之事提出更精細的擬議。糧餉環節上的保障,的確是缺失不得的。不過,無論李鴻章怎樣籌劃、布置,事實將很快證明,對於這一輪次的軍務結果來說,遠未達到預期,七月中下旬之際,撚軍就成功衝破了李鴻章精心經營的膠萊之防,暫時又獲得了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