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春寬夢窄

曉來誰染霜林醉

涼秋十月,水痩山寒,霜清露冷,一般是沒有多少綺思豔意了。可是,當麵對丹楓滿塢,絳雪千林,影醉夕陽,光炫遠目的奇觀麗景,又會覺得秋色撩人,不禁興薄雲霄,飄然神爽。你會帶著哲人般的明悟,領略那煩囂後的蕭閑,清寂中的逸趣。

作為秋的時令神,紅葉包容了春的妖嬈,夏的熱烈,也承受了風刀霜劍的峻厲,好似糅合著絢爛與平淡、順暢和蹉跌的七色人生,體現了一種成熟、厚重與超越,是生命的第二個青春。

也許正是為此,古往今來,才有那麽多的詩文詠讚它,流傳下來許多淒清、雋美的“紅葉題詩”的佳話。“莫嫌秋老山容淡,山到秋深紅更多。”幽懷獨抱,寄慨遙深。“烏桕平生老染工,錯將鐵皂作猩紅。小楓一夜偷天酒,卻倩孤鬆掩醉容。”以瑰奇的想象,詠天然的諧趣。同是寫醉葉、溪流,“清溪曲逐楓林轉,紅葉無風落滿船”,詩中有畫,看了覺得意靜神閑;而“勞歌一曲送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美則美矣,卻令人有別緒蒼涼之感。

健全的人生,需要不斷地發掘美、滋潤美。而競爭激烈、變化急遽的現代社會生活,尤其不能離開審美的慰藉。人們已逐漸認識到,應該把技術的物質奇跡同生命的精神補償統一起來,在更寬廣的天地中展開我們民族的生命力。因此,每到九秋佳日,無論是北京的香山,南京的棲霞,還是杭州的西泠,長沙的嶽麓,舉凡觀賞霜林醉葉的絕佳勝地,總是車似洪流,人如潮湧。

這原本是趣味高潔的雅事,可惜,由於人滿為患,有時一番盛會過去,便加劇了生態環境的失衡,造成自然景觀的人為踐踏。目睹美的告別,參與對於美的酸楚的祭奠,這該是最令人痛心與傷情了。

其實,美是到處都有的,關鍵在善於發現。人情貴遠而賤近,踏不上的泥土總認為是最甜美的,遙遠的地方都存在著一種**。至於說,熟悉的地方沒有景色,則顯然是認識上的一個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