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遍布著紅果、白棉、黃粱、綠樹的遼南大地像一幅碩大無朋的五彩斑駁的地毯,那麽,這座以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聞名遐邇的金牛山,就恰似孑然峭立在大地毯上的一盤古色古香的天然盆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這裏曾發掘出距今二十八萬年以上的一具比較完整的遠古人類遺骸化石。從此,這座地處大石橋市永安鎮的僻陋的小小孤山,便引起了舉世的矚目。
這年中秋節剛過,我們便由省博物館的考古專家導引,循著盤山小徑來到了金牛山東南角一處“洞穴堆積”旁邊。專家介紹說,這座山由石灰岩、大理岩和菱鎂礦組成。由於雨水中的二氧化碳滲人山體,順著岩層的縫隙流動,對石灰岩產生溶蝕作用,慢慢地形成一些大小不等的岩洞。經過地殼運動,地下形成的洞穴,便隨著山巒的隆起,被抬升到地表上麵。
跟在考古專家的後麵,我們走近了一個窟窿形的岩洞。它頗似一隻臥伏著的猛虎,此刻正張著門洞似的巨口,威嚴地等待著我們。
“就在這個岩洞裏,”專家指給我們說,“發掘之前,那具成年男性的遺骸化石,處在岩洞正中的位置。”
“它的下麵會不會還有堆積物呢?”針對有人提出的問題,專家回答:“現已測出,洞穴堆積物厚達十五六米,越往下年代越久遠,甚至可以追溯到百萬年以上。它的發現,填補了祖國東北地區遠古文化史的空白,也徹底否定了‘東北沒有古人類’的錯誤結論,為我們提供了中華民族多源多種的一個最生動的佐證。”
凝視著這座非同凡響的洞穴,想到自己的腳下,幾十萬年前竟是我們的先民繁衍生息、勞動奮鬥的地方,心頭驀然湧起一種超邁時空、遙接萬代的感情。一時神馳遠古,幻象叢生,仿佛置身於人類曆史黎明時期的洪荒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