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語言的精確,著實令人歎服。比如,公署、公廨、公堂、辦公室,顧名思義,都是處理公務的場所。反之,如果因私事而有所求、請托,就要悄悄地溜進達官顯宦的私邸去“走門子”,現代語言叫“走後門”,古時則稱為“私謁”。
戰國時期,孟嚐君奉齊湣王之命行聘於秦,開始時受到了秦昭王高規格的接待,還要任命他為丞相。這樣一來,遭到了朝廷裏權臣的妒忌,因而向昭王進了讒言,結果被囚禁起來,準備一殺了之。孟嚐君見形勢急轉直下,趕忙托人到昭王的愛妾燕姬那裏“走門子”,請她給調解、說情。燕姬聽說孟嚐君有一件天下無雙的狐白裘,便提出以此為交換條件。無奈,這件寶物已經作為見麵禮獻給了秦王,隻好由隨行人員中一個“善為狗盜”者設法將它盜回,再轉獻給燕姬。
燕姬見了,喜上眉梢,當即進言於秦王曰:“我聽說孟嚐君乃天下之大賢,現在來此,本為秦國的幸事。置而不用,也就罷了,怎麽還要殺掉呢?真是沒有道理。君王如負此殺戮賢才之惡名,我恐天下之賢士皆將裹足而避秦矣!”昭王甚以為是,馬上下令:給孟嚐君備車馬,發驛券,放他出關還齊。看來,“走門子”這種社會存在,由來已久了;而且,效力還是蠻大的。
私謁,核心是個“私”字,得趣在一個“便”字上。私謁者一般都避開旁人的耳目,悄沒聲地進行活動。明末,寫過《燕子箋》《春燈謎》等傳奇的阮大铖,頗負才名;但他奸詐猾賊,嗜權罔利,時人稱之為“小人中之小人”。他腳踏兩隻船,先是廁身於東林黨人間,後又投靠大宦官魏忠賢,私拜為“幹祖爹”,經常夜半私謁,外表卻佯裝與魏閹疏遠。他每次離開魏府時,都要花大價錢把遞送的名片從接待人手裏買回來,以掩飾其奔走權門的痕跡。這是“私”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