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詩人謝榛寫了一首詠牡丹的詩:
花神默默殿春殘,京洛名家識麵難。
國色從來有人妒,莫教紅袖倚闌幹。
牡丹向有國色天香之譽。這裏,詩人用擬人化手法以傾城國色來形容牡丹。說是詠讚名花,實則別有寓意,原是深情慨歎人才難得而易遭讒妒。借題發揮,寄懷深遠,堪稱一首出色的詩篇。
但是,後來,作者發現早在數百年前唐代詩人羊士諤即有“莫教長袖倚闌幹”之句,認為與之雷同,便把自己的牡丹詩從詩集中刪除了。
羊士諤的詩也是一首七絕:
紅衣落盡暗香殘,葉上秋光白露寒。
越女含情已無限,莫教長袖倚闌幹。
兩首詩,看似相似,實則有很大的差異。前者寫的是春末牡丹,後者寫的是秋日荷花;前者是從國色易遭人妒的角度來講“莫倚闌幹”的,後者則是說,紅銷翠減的景象容易觸動越女情懷,令她感傷無限,因此,還是“莫倚闌幹”為妙。境界有別,立意各異,原無蹈襲之嫌。
但是,前人把獨創看作是藝術的生命力,他們奉行這樣的準則:“須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隨人腳後行。”(宋人戴複古句)有慮及此,所以,謝榛還是斷然割愛,把自己這首七絕從集子裏刪除了。
類似情況,曆代所在多有。據南宋徐度寫的《卻掃編》記載,一天,劉貢父去拜訪王安石,正趕上主人在飯廳進膳,便由小吏安排到書房坐候。貢父見硯池下壓著一份草稿,順手翻看,原來是一篇談論兵法的文章。貢父記憶力極強,讀罷,又把它放回原處。
他考慮到,自己是以下屬身份求見的,徑人書房,又偷看了人家未曾公開的文稿,未免有失禮儀,便退到廳堂旁的廂房裏等候。待王安石吃完飯走下廳來,才又跟隨著主人到書房裏,重新就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