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華的鄉土
一
一段奇異的生活,八十年歲月的遮蔽,早已越出視界。但它頑強存在,確鑿無疑。它出現在開平。它用物質的形式不容置疑地證明,這物質既是曆史的,也是現實的。一閃念裏,一片天空籠罩到了頭上。這是一種奇異的感覺,頭上的天空仿佛不是現在的,地上的建築賜予深切的非現實感。
碉樓——一個遺存的龐大建築群,過去生活的細節,像壁上灰塑,緊隨堅硬牆體躲過時間洪流的淘洗,永遠如陽光照射現實生活的場景。是錯覺嗎?二十世紀初場景的呈現,雖離不開想象,但我分明嗅到了它某種梅雨季節一樣的氣息。
兩天時間裏,我在二十世紀初建造的碉樓中鑽進鑽出,爬上爬下。正逢雨季,天空濾下稀薄的光線。碉樓中偷窺一般的我,置身幽冥晦暗中,神思恍惚。
我驚歎將近一個世紀前,廣東開平人的生活,曾經與西方靠得那麽近。在那個國人穿對襟長袍、裹小腳、戴瓜皮帽的年代,戊戌變法鬧得沸沸揚揚;北伐軍廣州聚集,準備向東、向北進軍;袁世凱鬧著稱帝;甚至來自開平的周文雍,也在這樣的曆史進程中把自己青春年少的生命和愛情帶到刑場上……一個事件接著一個事件上演,曆史在翻天覆地的變革中趔趄前行,開平人的生活竟然按照自己的邏輯在展開——這幾近一個神話——東西方的交流在南方沿海地區,早已達到甚至超過了如今開放的程度。三十年的閉關鎖國,三十年的改革開放,把人帶到八十年前的一個狀態。
今天,房地產商把“羅馬家園”“意大利花園”“歐洲庭院”等概念在媒體炒得昏天黑地,大江南北那些拙劣模仿的歐式圓柱、拱券,像商標一樣成為樓盤的招徠。這片碉樓裏來自真正西方手筆的多利克、伊奧尼亞、科林斯式柱,各種弧形拱券,已經在這片土地上沉默了將近一個世紀,並且依然在鄉村一角放射著光輝——一種真實的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生活展示。它不同於上海灘,或者天津衛,那些租界裏由西方人自己建造的洋建築,它是中國的老百姓自己建造的來自民間的一次建築實踐。它們試圖融合的是二十世紀初中國鄉村的生活經驗與西方發達國家的時尚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