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軍事行動中的間歇是戰爭中的特殊現象
軍事行動中的間歇同戰爭的性質相矛盾。因為戰爭雙方互為敵對,任何一方必然在不停止地力爭消滅對方,就像水和火永遠不能相容。軍事行動本來應該一刻不停地進行,就像上緊發條的鍾表一刻不停地運行那樣。從政治上看,雙方必然有一方是進攻者,如果雙方都防守,就不會發生戰爭。進攻一方抱有積極的目的,防禦一方隻有消極的目的;進攻一方必須采取積極的行動,因為隻有這樣才能達到積極的目的。因此,即使雙方的情況完全相同,積極的目的也會促使進攻的一方行動。
以往的戰史表明:在戰爭中為了達到目標,並不總是不停頓地前進,間歇和停頓是軍隊的基本狀態,而前進卻是例外。
二、造成軍事行動中的間歇的原因
一次戰局中的軍事行動不是連續不斷的,而是有間歇的。在各次流血行動之間,總有一個雙方都處於守勢而互相觀望的時期;盡管抱有較高目的的一方主要采取進攻的原則,處於前進狀態,它的觀望態度也隻是稍有不同而已。
第一個原因,是人類本性中的怯懦和優柔寡斷。不管戰爭的性質多麽暴烈,總還受人的弱點限製,人們在追求危險和製造危險的同時卻又害怕危險,這一矛盾使戰爭行動經常具有趨於停頓的傾向,因而是一種抑製因素。
第二個原因,人的認識和判斷都是不完善的。在戰爭中,這一點比在任何其他地方都顯得更為突出,因為人們很難每時每刻都知己知彼,所以隻能根據不多的材料加以推測。因此,常常會發生這樣一種情況:雙方都以為自己明智,都在等待對自己有利的時刻。
第三個原因,是防禦比較強而有力。防禦就像鍾表裏的製動裝置一樣,會使行動停頓下來。甲方可能覺得力量太弱而不能進攻乙方,但又不能因此作出結論說乙方就有足夠的力量進攻甲方。同時,防禦能夠增強力量,如果一方不進行防禦而采取進攻,那麽不僅會失去這種力量,反而會把它轉給對方。因而,雙方同時都會覺得無力進攻,實際上也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