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主體性”的當代哲學視域

前言

“主體性”是哲學中一個十分重大的課題。在近代哲學中,“主體”一度被視為哲學的理論基點和邏輯出發點,以此為根據,建立起近代“主體形而上學”的大廈,並在德國古典哲學中達到高峰。馬克思哲學繼承了哲學史上“主體性”思想的重大成果,並從新的哲學基本觀點和哲學思維方式出發,賦予了“主體性”原則以全新的內涵與意義。在20世紀80年代乃至90年代,“主體性”觀念在中國當代哲學的進程中產生了十分特殊的作用,對於推動思想解放、觀念變革居功至偉。但在現當代哲學、包括當代中國哲學中,對“主體性”的批判、反思乃至解構之聲,已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理論現象,他們立足於各不相同的立場,對“主體性”原則的理論前提、基本原則和理論成果等進行了多方麵的批評,與此相伴隨的,“主體性”被宣告為完全“過時”的觀念,“主體性的終結”成為頗有影響的理論話語。

那麽,今天我們究竟應該怎樣理解和評估“主體性”原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體性”思想在哲學史上所具有的重大意義究竟是什麽?它對今天我們重新闡釋“主體性”思想有什麽價值?在中國特殊的語境中,“主體性”意味著什麽?現當代哲學針對“主體性”思想所展開的種種批判和反思,其針對的究竟是什麽?其意義和局限性究竟是什麽?對於與“主體性”問題相關的一係列相關的問題和觀念,例如“人的存在”、“自由觀”、“發展觀”、“啟蒙觀”,等等,我們應該做出何種理解和闡釋?所有這些都是哲學發展中帶有關鍵性的一些重大課題。就它們進行專門探討,無論對於深化“主體性”思想的研究,還是推動哲學觀念的變革,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本書正是圍繞上述問題,在當代哲學的理論語境中,對“主體性”觀念進行專門研究和當代闡釋。本書包含五個部分。

上一頁